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广东揭阳元宵“行彩桥”习俗

广东揭阳元宵“行彩桥”习俗

农历正月十一,是当地民众“行头桥”的日子,当晚夜色初降,近十万当地市民走向榕城区的石狮桥,“行彩桥、摸石狮”,寄予诸多美好的新春祝愿。

此外,在“行头桥”中,另一个重要的习俗便是要“摸石狮”,不同年龄的人还会有不同的祈祷语。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行彩桥,石狮桥是最热闹之处,桥的布置、装饰也比别处风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揭阳一种颇具特色的民俗,是揭阳人重要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它展现喜庆、欢乐的心情,寄托美好愿望和良好祝愿,增进团圆、团聚、和睦,提供男女相识、相会,寻找对象的机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

据了解,揭阳榕城“行彩桥”的民俗自清朝乾隆年间便流传开来,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婚的小伙子说:“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怀孕的妇女说“摸桥(或狮)耳,生阿弟”……

石狮桥位于揭阳市区西马路尾,桥长7米,宽3.7米。


由于历史原因,揭阳行彩桥习俗在20世纪60-80年代中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行彩桥”是广东揭阳闹元宵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人们既闹元宵赏花灯,又“行彩桥”,达到高潮,但远远比不上十一晚热闹;正月十六日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三回合,称为“行尾桥”,整个“行彩桥”活动至此结束。
现在,尽管城内搭的彩桥很多,“石狮桥”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
“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正月十五日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二回合,称为“行二桥”。俗志》所载,乾隆时即有这种风俗。“行彩桥”是榕城民间闹元宵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传承了几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按乾隆《揭阳县志。如带着小孩的人会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每年正月十一,数以万计的人们将此桥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祈望过个丰收、吉祥、安康的新年。揭阳榕城“行彩桥”的风俗流传年代甚久。正月十一日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头桥”。自古以来,榕城的石狮桥一直被当地人视为中心桥,这是因为古时榕城称玉窖村,南北窖河称玉窖河,石狮桥在玉窖河的中段,这种地缘的中心观念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20世纪80年代末,石狮桥附近居民重新组织彩桥工作,使石狮桥成为榕城最早复兴行彩桥习俗的古桥之一,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榕城最先重现的彩桥。

当地民俗专家介绍,“行彩桥”分三回合进行。
桥东侧立有一只石狮神祀,故称“石狮桥”。

“行彩桥”俗话也叫“行头桥”。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