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

概述:

开平民歌,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7年4月10日,开平民歌入选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22日,开平民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ⅱ-27。

开平民歌

6、儿歌(童谣)简洁趣稚,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如《婆娑娑》、《禾雀仔》、《春花李》等。

2、仪式歌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如《结婚上头歌》、《贺新人》、《贺百事兴》、《女嫁歌》、《哭丧歌》等。

2、廖卫民,男,1952年生,师承传承关系。开平民歌作者、表演者、江门市与开平市曲艺协会副主席、《开平民歌》编写组成员。自参加工作至退休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他创作的开平民歌剧、小品在开平市文化艺术节、文化下乡和比赛中公演、获奖,为开平民歌的传承和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平民歌是开平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特征的民间音乐艺术种类。开平位于古南越的边陲,少量土著长期占据着大片的土地。宋元时期,中原经历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于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碰撞、渗透、融和中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开平方言。明成化年间,在开平民间开始兴起一种用开平方言创作和演唱的清唱体,表达人们的情感和诉求,这就是开平民歌。

1、劳动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紧密相连,如《睇牛歌》、《撒谷种歌》等。

传承人物

1、张巨山,男,1944年生,师承传承关系。开平民歌作者、音乐唱腔设计者,曾任开平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详情>团文武生兼唱腔设计、《开平文艺》主编、市文化局社文股股长。他创作烦人戏剧、曲艺、民歌作品数百件,在省、市多次获奖。近年来,我市在省、市和全国获奖的民歌节目,大多由他设计音乐唱腔,曾两次参加全省粤曲大赛获金奖;他是学术著作《开平民歌》编写者之一;他开设的“开平民歌培训班”至今已举办第十届。张巨山为开平民歌的普及与传承作出巨大贡献,被评为“开平市十大杰出文艺家”;现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时政歌真实地反映了民众在各历史时期下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如《破姓界》、《土豪》、《抗日歌》等。

基本特征

从内容上说,开平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童谣)等类型。

历史渊源

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的开平市城乡,广泛流传着一种曲调明快、语言幽默,旋律优美,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生活特色的传统音乐——开平民歌。

清朝中期以后,移民热潮在开平民众中悄然升温,而开平民歌从那时起就成了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具有标杆性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生活歌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百态,如《懒婆娘》、《十二月思夫歌》、《穷娘自叹》、《别乡井》、《金山婆自叹》、《做人媳妇几艰难》等。

经过500多年的时间洗礼,这种清唱体的开平民歌逐渐定格、流传,形成了形式多样、地方风味浓郁的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等类型,包括卖鸡调、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夹房歌、禾楼歌、女嫁歌、哭丧歌等十多种歌种,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叹世态、针砭时弊等,具有语言生动、曲调明快、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等基本特征,是开平人民言情达志,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歌作者还把多个歌种综合运用,融入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编成开平民歌剧演出,大大提升其审美价值和教化功能。

5、情歌表现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如《情郎爱妹妹爱郎》、《哥妹双双同欢唱》、《二月桃花自会红》等。

开平民歌还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华人侨居地流传。

从旋律形态来说,开平民歌包括卖鸡调、木鱼、夹房歌、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女嫁歌、哭丧歌、童谣等十多种歌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3月,开平民歌在开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平市线上非遗展中展出。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