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恩平民歌

恩平民歌

概述:

恩平民歌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地区民间兴起的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音乐形式,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融汇的产物。

恩平民歌易传易唱、乡土特色鲜明,包含了恩平人民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是研究当地民俗、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恩平民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为适应民众喜好,艺人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加入到日常表演中,忽视了传统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使得恩平民歌逐渐失去了“自我”,传统恩平民歌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加以保护。

恩平民歌

历史渊源

据《恩平县志》、《恩平文史》等资料记载,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年间,在恩平民间开始兴起使用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述说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清唱体就是恩平民歌的雏形,距今已500多年。

如何让恩平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恩平的传统文化精粹再写辉煌?恩平市一直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据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莫丽婵介绍,该市先后对恩平民歌开展了6次普查,收集了流传的古唱本、音像制品等资料,初步整理成资料汇编,对恩平民歌各子项传承人进行登记、录音、记谱和建档。

代表剧目

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

恩平木鱼与在广州方言[¡]广州话英文:,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是粤语的典型代表,属汉藏语系汉语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各方言中最…详情>地区流行的木鱼不同,恩平木鱼善于叙事,一首好的恩平木鱼,除了思想内容健康之外,对格律的要求比较严谨,多采用“梅花间竹”韵,即是在一句完整的句子中分为上下句,上句的上半句是仄声,下半句是上平声;下名的上半句是仄声,下半句是下平声,其形式为:——仄,——上平;——仄,——下平。如此周而复始。以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木鱼,不但音节优美,而且易记易唱。当然,也有的不这么严谨,往往有上下句的尾字同是上平或下平的,这已是次一等的了。

文化特征

“恩平民歌”在美国、委内瑞拉、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恩平人侨居地流传。恩平民歌曲种繁多,数百年来,它以悠扬的音韵、优美的节奏、真挚的感情,在岭南歌坛别树一帜,饮誉远近,是中国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恩平人民对恩平民歌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出地方特色浓郁的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其中包括木鱼、花笺歌、夹房歌、牧歌、舞春牛歌、莲花歌、摇钱树歌、喊三国、螃蟹歌、收旧歌、童谣等10多个歌种,用于借景喻志、托事言情、感叹世态、针砭时弊、劝人向善、反映时政。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古旧歌本超过300本,解放后的新曲目有2000多首。

恩平民歌的表演方式有独唱、说唱、对唱、小演唱、表演唱、小合唱、大合唱、二重唱及民歌剧等;就曲种来说,有木鱼、牧歌、夹房歌、花笺歌、牛乸冷、舞春牛歌、螃蟹歌、花歌、卖鸡调及禾楼歌等10多种,除了木鱼和牛乸冷两种外,其他曲种只在特定的场合中才唱。如牧歌又叫睇牛歌,以前的牧童在山上放牛时,经常互相斗歌,歌词简单粗糙,但节奏明快跳跃,适合青少年的性格。

恩平首个省级音乐家梁振牛一生痴迷于恩平民歌,创作的歌曲超过1000首。1960年6月,梁振牛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在大会组织的联欢晚会上,梁振牛表演了恩平民歌《人民公社好》,博得满堂喝彩声。随后,他的作品《劳武结合好民兵》等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也请他进行了现场录音。当时,有媒体以《把恩平民歌唱进北京城》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五十年代,木鱼唱腔又有了新发展。六十年代,又创造了东风腔、洪流腔、春雷腔、忆苦腔等多种不同的唱腔。这些唱腔,是由于赶潮流而创造出来的,在“文化大革命”时虽曾流行一时,但没有群众基础,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消失。庚子腔却流传至今不衰。

牧歌

牧歌又叫睇牛歌,牧童成群结队在山上放牛,各村牧童都有自己的山头范围,经常互相斗歌,你一首来,我一首去,互相挑战,甚至唱出,所以以歌词对骂。由于出自牧童之口,且又多是见景生情,随口唱出,所以歌词简单粗糙,但其节奏明快跳跃,适合于青少年的性格,而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所以流传甚广。这种对歌的风气,在本世纪中期已渐趋淡薄。建国后,对牧歌进行了整理,要保留原来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配以音乐伴奏,增强了节奏感,加进了内容健康的唱词,使这一传统曲目焕发了青春。如经过整理的《花正红时人正好》。

夹房歌

夹房歌是解放前农村闹新房时唱的专用民歌,一般是清唱,特点是节拍自由灵活,声音高亢、开阔,歌词内容多属祝颂式,但也有涉及谐趣和开玩笑的,一人唱完,众人齐呼“呜嗬”应和,气氛异常热烈。如《情郎爱妹妹爱郎》。

社会影响

解放后,恩平市对恩平民歌非常重视,多次组织力量对恩平民歌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通过举办全市性的民歌大汇演、民歌晚会、民歌创演培训和下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民歌的发展,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各时期中心工作的宣传载体。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民歌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全民唱民歌的历史时段,涌现了大批的作者和作品。

恩平市博物馆原馆长吴荣光,他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近40年,至今创作的民歌作品有100多首,特别是在恩平民歌的传承和研究中,起着保护者、传播者、改革者的重要作用。“恩平民歌的发展空间有所缩减,主要是在社会多元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恩平民歌的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大,因此被年轻人远离”吴荣光认为,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很多,这也隔离了年轻人与恩平民歌的联系,同时恩平民歌是用恩平方言演唱,外地人很难听懂,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恩平民歌向外的发展步伐。

恩平民歌500多岁了,翻开《恩平县志》、《恩平文史》等资料,我们可以找到恩平民歌的诞生历史。据记载,在距今500多年前的明成化年间,恩平民间兴起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当地人以此来表达喜怒哀乐,述说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清唱体就是恩平民歌的雏形。

数百年来,恩平木鱼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唱腔。如在建国前,农村有些卖唱的节人,用木棍安装着一个用木头雕成的狮子或锂鱼模样的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头,敲着小锣小鼓,过村串乡,沿门卖唱乞食,叫做“划龙舟”。这些艺人唱的是龙舟腔。如《手掂龙舟走江湖》。

歇马村的失明艺人梁庚子。创造了金兰腔、三级浪、龙头凤尾等唱腔,在本市流行甚广,深受群众欢迎,人们把这种唱腔称为庚子腔,如《三姑回门》。

解放后,闹新房的风俗革除,夹房歌成了赞颂新人新事的工具。经过整理加工后的夹房歌,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式,每首歌基本都是八句,基本字数为五五七七,三五七七。唱腔也有了很大的改革。如《春满锦城》。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