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昆剧源于南戏,南戏亦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自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县的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宋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
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县广泛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佛像手变大,头变小,立体感更强了,也显得更加真实。这些泥塑或者是塑造一些上师、神灵、佛陀、菩萨、佛塔及神灵的象征供品等浮雕;或者是塑造一些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永嘉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从祖上算起,胡康师傅家至今已有7代人从事泥塑工艺,现在他的儿子胡方伦和孙子胡铁,在继承了传统泥塑工艺的基础上,在用料和制作工序上以及佛像造型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民间艺术
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详情>
永嘉昆剧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据上塘镇前一村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胡康酶介绍,他的技艺是祖传的,从小跟随其父开始学泥塑,几十年来,他的手艺传遍永嘉各地。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佛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如今,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云:“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胡师傅祖孙三代整天忙个不停。有部分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只是,当年活跃在沿江及楠溪两岸的其他泥塑艺人,或作古或年事已高,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学此绝活,因此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后继严重乏人,政府应予以重视,及时抢救扶持。
永嘉县民间风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