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徐闻屯兵舞

徐闻屯兵舞

概述:

徐闻屯兵舞,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徐闻屯兵舞是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舞蹈,在当地流传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徐闻屯兵舞属道教“正一派屯兵科”为“求仙奉道,治妖驱邪,祈保平安”祭典的仪式性舞蹈,至今仍代代传承的原始科本《正一颁符屯兵科》手抄于晚清时期,集念、白、吟、唱、跳、鼓角伴奏于一体,是徐闻屯兵舞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3年11月22日,徐闻屯兵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厅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ⅲ—36。

徐闻屯兵舞
传承人物

赖洪鄂,男,1954年生。其父赖大美是当地的职业主持道士。1974年开始,在徐闻县任职业屯兵舞主持道士。一直以来,参与各类展演活动,2003年元宵节期间,其排演的《徐闻屯兵舞》获徐闻县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舞台专场演出类金奖,2015年受邀参加第三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多年来,为弘扬徐闻屯兵舞,将家庭世代相传的有关正一颁符屯兵舞的科本经文及活动程式汇编整理,为当地文化部门提供了有关屯兵舞的历史资料,并指导有关屯兵舞活动情况的研究撰写。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举办“屯兵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屯兵舞徒弟,为传承徐闻屯兵舞作出了贡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徐闻屯兵舞影响辐射于整个雷州半岛,其集民间信仰、传统音乐、舞蹈于一体,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其对于研究岭南宗教传播与雷州半岛道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徐闻屯兵舞的表演场合分三种,一是教派或道士为保持自身兵马法力而祈请神仙下凡为证,在自家庭院跳屯兵舞颁粮散饷操练兵马;二是城乡村庄聘请道士举行驱邪擒魔的屯兵舞;三是境坊或村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境安康的屯兵祈福。屯兵舞表演分三人,分别为道士两人、法兵一人,均有严格着装要求,并手持相应的令、印等法器,屯兵舞祭祀仪典的法事图形为:横八字形、卷心菜形、入罡乾坤形、出罡离坎形等。

赖洪鄂

历史渊源

徐闻屯兵舞主要流传在徐闻县的城镇、乡村,是以道家“正一派屯兵科”为“求仙奉道,治妖驱邪,祈保平安”传统观念促发而进行祭祀仪典的一项传统舞蹈。该项舞蹈形式在至今在徐闻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届期,在主办人家的正堂,以八仙桌设一“内坛”,在院场置一八仙桌为“外场”。在坛边行启师、请水、颁兵、颁符、分粮、散饷。在外场围绕八仙桌集结五路兵马操练驱魔。

道士身穿大红道袍,头扎红布条,在打击乐和唢呐演奏中手扶牛角号、榔刀、短剑、火把等道具。在事主家宅堂中“执朝筋”鸣诵经文。然后做启师的“推角刀”、“角刀花”动作走“三台步、“打四门”、“跳步转身”、“鲤鱼摆尾”等动作。风格独特、步法优美流畅。接着做“涂符入罡”。每走一步念一词,步法按罡位出出进进,划手决。接着按请水点罡,做“清水步”“握剑点水”“观音坐莲”“真武插剑”“握剑喷水”技巧难度较大的动作。并拧鸡冠点血入杯,做“顶鸡”动作。接着进行“外庭屯兵”,最后“辞神”敬谢诸神离去,祭祀活动结束。

音乐特点

屯兵舞音乐伴奏有小鼓、锣、钹、小锣、唢呐和牛角号。伴奏多为拍击乐,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乐曲有《请神》《召师》《叫师》《将军令》《练兵》《辞神》等十四首,以民乐《游锣》音调为主,这种祭神驱鬼的舞蹈,显示道师法力无边。这是一种道教和乡土文化的结合体,其涉及的范围很广,万事万物无所不包。举如实物、教育、文艺、宗教、道德、风俗等都在其内。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9月26日,徐闻屯兵舞在第三届岭南民俗文化节的民俗大舞台上首次亮相。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方上传统的屯兵驱邪仪式活动正在不断式微,以此为基础的徐闻屯兵舞也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徐闻屯兵舞这一民间艺术,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