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广州榄雕: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广州榄雕: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近几年,在传统工艺复苏的大好形势带动下,部分原先转行的榄雕艺人重返旧业,以前从事其它门类雕刻艺术的艺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悠久历史、讲究精雕细刻的榄雕工艺,使濒临危亡的广州榄雕工艺重新现出了希望的曙光。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三百多年前,早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榄雕艺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走进了宫廷,成为贡品。从工艺门类方面分,榄雕属立体微雕类,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榄雕生产重新恢复,艺人们创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广州榄雕精品,还培养出一批雕刻人才。

目前,由于乌榄树的种植越来越少,造成榄雕原材料紧缺,艺人们甚至不知自己雕刻所用的榄核从何而来。
80年代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工艺复杂、产值偏低的榄雕生产渐渐萎缩,榄雕组织先后转产,手工艺人转行,技艺处于濒危的状态。
鉴于其所面临的濒危状况,它已成为急需保护的、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战期间,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两粒作品都流传了下来,成为现代人了解古老的榄雕工艺的载体。清乾隆年间,广州人陈祖章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以及清咸丰四年(1854),增城新塘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舫《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被称之为雕刻之王,工艺都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同苏州一带的榄雕不同,传统的广州榄雕一般保持橄榄核原本的色调,不着意人工上色。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载体,保存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蕴含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的一个精彩体现。

艺术特色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榄雕沉浮

上个世纪30年代,广州榄雕因受外国客商的青睐而一时兴旺。
其中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榄雕中的传统题材,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流传。

品种

1958年后,广州榄雕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加到50多种,新品种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

雕刻之王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此榄核大而仁小,适合雕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精妙的民间手工艺。
由于榄雕的产值低、销路也不广,原来组织的榄雕生产工艺厂已不复存在,自主发展的艺人如今也是寥寥无几。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座件中的一大类)这几种分别。

频临失传

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派。
因为赚不了钱,愿意学习榄雕技艺的年轻人更显得凤毛麟角。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