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神木酒曲

神木酒曲

概述:

神木酒曲在陕西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它是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曲,流行广泛,影响深远。酒曲和广大群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已形成这里的饮酒习俗和一种文化特色。从歌词内容来看,酒曲可分为敬酒曲和对酒曲两种,广泛应用在亲朋聚会或喜庆酒宴上。

神木酒曲

内容简介

历史背景

神木自古就有饮酒喝酒曲的习俗,加之受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不论男女,都喜欢饮酒,都喜欢借着酒劲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酒曲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北宋名臣范仲淹驻守边塞神木时,曾在“麟州歌词”中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吟唱。闻名中外的神木籍北宋抗辽英雄杨家将,更是把酒临风,壮怀激烈,谱写了一曲曲忠勇爱国的壮歌。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对身边的同志们也说“神木人能喝酒”。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神木人饮酒更是远近闻名,酒曲热潮如波浪一般,漫过神木的土地,飘向远方。

作用

神木酒曲即是人们心情传递的媒介,又是人们艺术欣赏的美餐,更是人文历史的记录和展示。它激励着人们团结友爱、消除忧愁、奋发向上。凡到过神木的客人,都惊叹神木人的酒量,更惊叹和迷恋神木的酒曲,那一声声悠扬传情的酒曲,使他们一个个如痴如醉,难以忘怀。

详情

酒曲是民歌的一种,曲调或信天游,或爬山调,词一般是即兴现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敬酒歌、对歌和戏谑歌。敬酒歌是向客人敬酒时的劝酒歌,内容多赞美、恭敬。如:骑马难遇硬塄塄,咱俩难遇这么一阵阵。山丹丹开花背阳畔红, 喝酒人儿是个英雄汉。

歌者可根据表达的内容来选择。主要曲调有山曲调、民歌调、信天游和传统酒曲调:

分布区域

神木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是陕西省最北端,约在北纬38°13′至39°27′、东经109°40′至110°54′之间,县境呈不规则菱形,南北最大长度为141公里,东西最大宽约95公里。总面积7765平方公里,居全省各县之首。由南向北分为黄河沿崖土石山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北部风沙草滩区。

二是句式灵活多变。

一是曲调自由活泼。

后来,人们把喝酒和唱酒曲引用到了新婚嫁娶和欢庆的酒席上。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干部家庭还是一般民众,谁家办婚事或是有喜庆之事,都要摆酒宴,都要饮酒唱曲。酒曲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饮酒唱酒曲,成为这里的一种文化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来往客商的不断增多,饮酒唱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风尚,多种酒宴越来越多,不仅愉悦了当地人的心情,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外地人。

在长期饮酒的过程中,人们除了用语言交流以外,便开始吟唱,边饮酒边唱酒曲,而且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情,都用酒曲表达出来,既表达了心意,又享受了欢乐。所以酒曲源源不断地流传和发展起来。

歌者可根据眼前的具体环境和人物情景随编随唱,展示歌者的知识、才艺和即兴编词唱曲的能力。

艺术特征

神木酒曲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根据内容和曲调,可以是二句一段、或三句四句为一段。也有叙事性长段。

酒曲遍及全县各地,重点在长城沿线及北部风沙草滩地区的大保当、高家堡、锦界、尔林兔、中鸡、大柳塔、孙家岔等乡镇。

三是即兴编唱。

主要价值

神木酒曲是一种民间文化,它不仅承载了神木及陕北地区的人文历史和对未来的向往,而且对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关器具

唱酒曲必须设酒宴,俗称“酒摊场”。必具的船具有酒桌、酒凳、酒壶、酒杯、酒盘、筷子、菜碟、茶具等。这些器具摆好以后,再上酒、烟,各种凉菜、炒菜,最后上饭食。边喝、边唱、边,吃。主家开始敬酒唱得最多的酒曲有:“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什么风把亲亲刮将来。双手手敬你酒一杯,喝了酒儿表心意”等。对酒曲则要根据对方唱的内容来对,内容无所不包,酒曲大致可分敬酒曲和对酒曲,再细可分敬酒曲、对酒曲、劝酒曲和辞酒曲。

历史渊源

神木市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这是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其一,这里属于北地边关,气候寒冷,人们常常用酒来御寒,所以饮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家里来了客人或是亲友相聚,都少不了饮上几盅。其二,历史上神木属于边塞军事重镇,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抵御外敌,神木籍抗辽英雄杨家将带领当地群众与外敌展开了英勇的战斗。面对战争带来的死亡和饥饿,人们为了鼓劲壮胆,把酒作为壮胆的兴奋剂,大碗大碗地喝酒,借着酒劲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所以喝酒之风遍及各地。其三,神木地处晋陕蒙三省交汇之处,为了生存,各地群众经常到神木进行农副产品贸易往来,在交往中,人们将各地的风俗习惯也相互传播。特别是内蒙人饮酒豪爽的性格,对神木人影响极大,大块吃肉,大碗饮酒的习俗一直影响至今。

敬酒歌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客人的年龄、地位、身分等现编现唱,可长可短,只是煞尾有“一口清”、“请起来”等。歌者态度诚恳,三杯是不能辞掉的,但客人如有唱酒曲的能耐也可唱回去。 歌者发现客人会唱酒曲,马上用歌的形式向客人提问题,要求客人用歌的形式来回答,这就是对歌。对歌是智慧的较量,问者以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景物、现象等唱起来,答者要立即以歌的形式作答,对上了歌就可辞掉酒。问歌的格式是四句四个问题,对歌也是四句四答,只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客人根据经历和场合的情况来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遇上两位善歌的,一来一往要唱好多个回合,这样喧宾夺主,唱酒曲成主要的,喝酒反倒不重要了,唱多了,混熟了,借着酒劲放肆起来,相互唱歌戏谑,这就是戏谑歌,戏谑歌的内容是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相互“糟踏”的言词。洒曲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融洽了主客间的感情,给酒坛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