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丁士云是我县琴书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热爱琴书,刻苦钻研琴书艺术,在曲调、唱腔方面锐意创新,形成了“丁氏琴书”的独特风格。他也是爱国、爱党艺人,在抗战和大生产期间,他编演了《泗阳县》、《李口镇》、《大破程道口》、《三岔打鬼子》、《徐二哥哭妻》、《二老谈天》等新篇目,到处演唱。解放后,他整理挖掘传统节目《小二姐瞧郎》,参加江苏省曲艺会演,荣获一等奖。“丁氏琴书”著名节目有《大清传》、《白绫记》、《李良芳不认前妻》、《赵官保投亲》等20多部。 丁士云在发展琴书艺术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把琴书艺术传给了后代,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外甥、外甥媳等都先后学唱琴书,成为“琴书世家”。他还培养了卢成高、吴同波等12名泗阳、沭阳、淮阴、涟水、盱眙等县的徒弟,琴书唱遍了苏北大地。
艺人登台表演时,主唱者一般都端坐(现也有立唱的)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演唱者临场可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传承人
孙育和,苏北琴书曲艺代表传承人,泗阳琴书南门派创立人。1968年自学琴书,30多年艺术生涯的他,说唱过《包拯放粮》、《七子黄杨传》、《父子结义》等好多脍炙人口的琴书,编写创作过《浪子回头》、《病危教子》、《征兵小唱》等三十多部现代琴书小戏。2011年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授予“苏北琴书曲艺代表传承人”荣誉称号。
琴书说唱由于表现形式独特,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庭院、村头、街头、场头演唱,也可在大剧院说唱。听众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行。说唱时间多在农村集镇逢集日和农民劳作后的晚上。
传统剧目有《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等,演唱题材非常广泛,一个剧目一次演唱不完,下次接着分解,直到唱完为止。因此,演绎的离奇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悬念百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现状
如今,尽管科技高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作为绽放在苏北大地上的传统艺术奇葩——琴书,仍以其说唱方便,内容变换快(可以根据新形势现编现唱)等特点,深受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了当地群众夏天纳凉的一道必备大餐。
发展
泗阳琴书是受黄泛的影响,由徐州传入的。早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其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有对唱,也有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