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过去农村家里的舀水工具水瓢(葫芦瓢)

过去农村家里的舀水工具水瓢(葫芦瓢)

“壶”即“葫芦”也,甲骨文里的“壶”便是葫芦形状。

人们吃井水,家家有大水缸,水缸上面漂浮着葫芦瓢子,用起来特别顺手。
葫芦瓜长得形状均匀美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壶与酒壶。东北人家的水缸里、米桶里、面袋里都少不了一个葫芦瓢,用起来特别顺手。

葫芦瓢,俗称水瓢,是过去家里舀取东西的工具。


葫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葫芦瓢理所当然也便历尽沧桑,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
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两只瓢儿就此诞生。一只葫芦瓢如果不摔不碰能用上好几年,水瓢有裂缝可用麻线把裂口处缝起来,还可使用过一段时间。葫芦跨越的历史漫长,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葫芦有不同的品种,制作水瓢的葫芦是大葫芦,形状是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正好做握的手把。
农谚“三月三,种葫芦”,经过一个夏天,大葫芦由青变黄并逐渐成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广大农村,葫芦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水瓢、面瓢、料瓢等。


葫芦瓢是早年农家生活的缩影,慢慢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
立秋后从变黄的藤蔓中摘下葫芦,等葫芦瓜完全熟透枯干后锯开成两半,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进去在阴处晾晒。
出处/作者:魏晓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