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晋源的乱事筵

晋源的乱事筵

所谓有“礼”,即有旧交,因而谁谁该待,双方心中都有数,不用作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庄规模小,村民交往少,事筵只待至近亲朋,酒席几桌而已。

事筵之乱,还在于事杂。


乱事筵是乡下人对事筵的高度概括,乱事筵,也是乡村中永远的话题。
现如今,亲戚朋友自不必说,本家一姓,左邻右舍,同学同事,凡有关系的,一律达知,30桌叫小事筵,百十桌也已不为奇。婚嫁喜事,叫“红事筵”;丧葬之事,叫“白事筵”。如今不同了,待人处于无序状态,什么人该告,什么人不该告,全凭主家拍脑袋。做的席少了,来的人多了,那就更“抓乱帽缨子”了。做的席多了,来的人少了,饭菜剩得便多。第二天,剥葱捣蒜、洗菜切肉、包糕捏饺子……第三天嫁娶庆典,大宴亲朋,三天都是紧打紧。往往自认为该待的,主家偏没告,自认为没牵挂的,主家却告了,整个乱了套。然而,在热闹的事筵背后,却是乱象丛生,在我们晋源一带,干脆就把事筵称作“乱事筵”。先说待人,早年间,乡村事筵讲究有“礼”才待。事筵一大,人员一多,便难以掌控。有些经典的乱事筵,十几年,几十年后还会有人提起。事筵日期拖得长,是人多事杂的必然结果,如红事筵,第一天打火、搭棚、借家具、采办。一个乱事筵办完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会倒歇上好长一段日子,直到另一个乱事筵上场。

事筵之乱,首先在于人多。


在太原市郊区,老百姓遇婚丧大事,需摆宴招待亲朋时,俗称“办事筵”。
还有事筵上该上什么菜,该买什么烟,该办什么酒,该用谁的车,该租谁的棚,档次高低,数量多少,先期的筹划就够主家和总管忙乱好一阵子。红事筵一般需3到4天,白事筵则需5到7天。

事筵之乱,还在于时间长。
事筵上的事情之杂,再精明的总管恐怕都检点不齐全。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