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河南济源大明寺

河南济源大明寺

山门后天王殿已无存。历代多有修葺。而且,后佛殿的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彩画。

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
后佛殿的后檐斗拱上使用替木,柱头上使用厚而宽的大额方,这些采用袭古手法的建筑工艺非常罕见,是研究明代、清代建筑重要的实物例证。向北为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
中佛殿是元代的建筑,却更多的继承和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寺内有古碑多通,其中重要的有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大明院恩公勤德之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等。


大明寺中佛殿,建筑手法粗犷豪放,木材使用随意自然,就势而搭,就质而用,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工艺风格。
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明清悬山式、硬山式或卷棚式建筑。寺内还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狮一对和千年梭罗树一株。元代的特点,宋代的遗风,跨越时空的建筑风格,是大明寺珍贵的历史价值之一。

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清代嘉庆年间又重新修缮的后佛殿,也具有非常突出的历史价值。
中佛殿前,千年的娑罗树仿佛在诉说大明寺沧桑的历史,山门两旁,残缺的石狮依稀记忆着大明寺曾经的辉煌。

1986年11月,大明寺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大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佛殿的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彩画。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