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河北隆化一百家子拨御面

河北隆化一百家子拨御面



荞麦上磨之前,首先将麦籽上的黑皮去掉,不但黑皮,连紧挨着黑皮的部分较黑的籽面也要去掉。
”又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

要想了解拨面,首先要了解白荞面。


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据《承德府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赴木兰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住在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康熙四十二年所建)。
其颜色“洁白如玉,赛雪欺霜”(乾隆语),食之,则爽利脆口,淡香绵长。停放10分钟,使其软硬合适,即置于案板,擀成宽不及尺、厚达3分的面饼。

经十几代人的传承,“一百家子拨御面”至今仍保持原始的风味和独特的技艺。
随着拨刀的移动,面饼逐渐缩小,而面丝却在后面整齐地排列出来。为什么叫拨面呢?这是指它的做法。

2007年“一百家子拨御面”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经过这样少中选少的一番折腾,可用的荞麦粉就更少了,当然十分金贵。少顷捞出,盛进饭碗,加上菜码或卤子,即可上桌。荞麦很多人并不陌生,但荞麦是黑的,怎么会有白荞面呢?后来慢慢知道,品种是一样的,只不过加工工艺不同。

当天下午,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御膳安排,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为乾隆制作荞麦拨面,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纯木耳做卤。
最后,将剩下的核心部分磨成面粉,所以白得与小麦粉无异。凡吃过拨面的国内外宾客,都赞不绝口。现在开始拨面了,厨师双手抓住两边带把的面刀,一刀一刀迅速而匀称地将面饼截成细丝。


将白荞面分成四等份,先用滚烫的开水将其中一份烫熟,然后将其他三份用凉水打湿,一点点搋在熟面上,最后和成面团。


从此,拨面改名“拨御面”,一百家子白荞面名声大震。


现在就可以说拨面了——用白荞面做的面条。


饭菜呈上后,御前太监将饭盘银盖取下,乾隆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无瑕,条细如丝,且清香扑鼻,顿开食欲,连吃两碗并一再称赞此面“洁白如玉,赛雪欺霜”,还当即吟诗一首:“罢围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岁华,耐可行宫逢九日,雅宜应节见黄花,朱提分赐一千骑,文绮均颁甘九家,苏对何妨频令预,由来泽欲不遗遐。
荞麦本来就是低产作物,亩产最高也不到一百斤。

后来,“拨御面”曾一度失传,解放后,青年厨师辛占武恢复了这一传统技艺。
最后,将面丝下入翻花的开水锅。只见拨面细如挂面,棱角分明。在1981年,辛占武还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传艺两个月,教出了4名徒弟。
拨面是隆化的特产,产于张三营镇。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