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订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将“侵略中国”的记述改为“进入”。日本在教科书事件里美化其侵略历史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经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筹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张耀华任组长。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邓小平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工程随即于2月20日(正月初一)动工,当年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同时南京市还在17处大屠杀遗址设立纪念碑。
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于建成并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场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故又称江东门纪念馆。
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
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竣工。
2002年12月12日,“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建成开放。
2002年10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远渡重洋来到南京,将当年父亲拍摄的胶片和摄影机无偿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4年3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全国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当年接待观众就达114万人次。以后的两年,2005年接待观众达220万人次,2006年仅上半年接待观众就超过130万人次。
2005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6年6月26日起,闭馆扩建。
2007年,在中日双方努力下,紫金草花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动工。
2007年12月13日,重新开放的纪念馆继续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2009年,紫金草女孩铜像建成。
2015年5月,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开始修缮,完成后将做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开放。
2015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
2015年12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捐赠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经专家论证,马吉影像“37分钟”版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文物和证据价值。
2021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江东门纪念馆举办了“去世幸存者熄灯仪式”,共同悼念今年以来去世的8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同时提醒世人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2022年11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一批新征文物史料情况。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为日本友人大东仁征集的数份档案资料,清晰展示了侵华日军“荣第1644部队”在南京驻地的细节。
2022年12月1日,“铭记历史 勇毅前行——2022年度系列新书发布会”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等8本新书发布。
2023年12月8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包括日本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木村中佐的《从军日志》,侵华日军《野炮兵第十二联队本部战斗详报》(部分)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2023年,纪念馆新征集文物史料1103件(套)。纪念馆建馆38年来,藏品总量达19.3万件(套)。
2023年12月12日,自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公祭日以来,纪念馆新增860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3件(套)、二级文物204件(套)、三级文物593件(套)。
2024年5月27日下午,“查尔斯·里格斯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查尔斯·里格斯的后人向纪念馆捐赠了里格斯生前所获的这枚采玉勋章,以及他写给妻子的家书复印件等8件套珍贵文物史料。
2024年7月18日,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齐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幸存者照片墙前,为今年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福保、陈桂香、刘素珍、高如琴、石秀英五人,举行熄灯仪式。
2024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征集到一批文物史料,南京大屠杀及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再添新证。
建筑布局
整体布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
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史料陈列陈列展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
该区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狂雪》诗碑墙、石壁墙与邓小平手写馆名、墓地广场、浮雕《劫难》《屠杀》《祭奠》、“母亲的呼唤”立雕、“万人坑”遗址陈列和悼念广场祭场、冥思厅等。
该区以和平为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包含胜利之墙、和平公园、汉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园、日本友人植树林等。
一期工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齐康设计,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建成史料陈列厅、电影放映厅、遗骨陈列室及藏品库等,被评为“中国80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之一。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展馆的建筑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二期工程的新馆陈列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史实说话。基本陈列“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得到扩展,还新增两个小型专题展览:“胜利一九四五”及“‘万人坑’遇难同胞遗骸展览”。
与一期工程展馆相比,二期工程的展馆的占地面积增长了3倍,达7.4万平方米,展示的文物从100多件扩大为3000多件。新馆完整保留了原馆遗址和场馆部分,同时向东西两方延伸。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展览陈列区达到9000多平方米,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如新发现的南京八卦洲埋尸记录、当时金陵女大教师程瑞芳的日记等。展览陈列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二是名为《胜利1945》的专题陈列,主要展示1874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还有遇难同胞遗骸遗址陈列,展示的是1985年和1998年两次发掘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用典型、有说服力的图片以及相关文物,简要展示了两次发掘和考证的全过程。
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该团队担当了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等多个重大工程。三期工程的设计风格上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协调、呼应,又凸显自己的特色。二期工程主要凸显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
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便可以到达新建的三期新馆。首先是一片开阔的草坪,成椭圆形,这里就是胜利广场。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万人集会,未来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可在此举行。椭圆形的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因此得名。
广场并不是平的,广场的外围被抬高,抬高的广场下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沿广场两侧的坡道向上是纪念馆的屋顶公园,有七八千平方米,有石凳可供参观者休憩。站在屋顶上,可俯瞰周围的景色。广场加上屋顶公园是三期设计的一大特色,强调了开放式。三期的胜利广场和屋顶公园是完全开敞式的,全天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
沿着胜利广场的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最顶端是一个类似“7”字形的标志物,这就是“胜利之墙”。这座墙由钢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胜利之墙就像一只抽象的凤凰,“7”字形的标志物是凤凰的头部,后面的墙体是身体和尾巴,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而铁红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面胜利之墙一直延伸到广场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胜利之墙后面就是胜利之路,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随着坡道逐渐上升,越来越明朗。最终走到胜利之路的制高点,这里设置有火炬台。据悉,这里平时有两束灯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动,火炬台上的“胜利之火”将熊熊燃起。
三期工程的主体色调为灰色,延续二期的色调。整体建筑加上胜利广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展览在负一层和一层。而建筑呈现东高西低的特色,东侧最高也就在12-13米。胜利之路的火炬台略高,为16米。而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全由灰色立柱支撑。灰色立柱与中间的椭圆广场代表着“万众一心”,而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
在馆内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序厅是一个直径为20米左右的椭圆柱体。参观者先乘坐横穿序厅的自动扶梯,来到负一层开始参观。序厅内运用声光电的效果,展示一些图片、影像,增加参观者的空间体验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一座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运用种植屋面、透水混凝土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自然光的利用、风道拔风、中水回收等节能措施,既满足了艺术空间效果也体现了当前节能生态环保的理念。馆里布展展览名为“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大型主题展览”,包括抗战胜利、受降、审判战犯、战后国际秩序等内容,用1000多张图片展示了这一段历史。除了图片外,还有一些征集文物,如江苏仪征发现的侵华日军河用炮艇、从云南征集来的盟军军用吉普车等一批展品。
其中,为纪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典礼70周年,此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审判谷寿夫》。这幅作品长8米,宽3.3米,以1947年2月中国政府公开审判侵华日军乙级战犯谷寿夫为内容,塑造了包括中国法官、证人、社会各界群众、日本战犯在内的401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法庭的重要物证,如遇害同胞的头骨遗骸、勘验笔录等资料。这幅油画将在新馆负一层永久展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流量巨大,交通压力巨大。三期工程考虑到了增加交通设施配套。在负一层就设置有大巴车站,参观者到馆参观后,大巴车就可以停放在此,参观结束后,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大巴离开,非常便利。此外,还布置了一些商业配套。负二层是城市停车场,可以容纳400多辆小车停放。此外,江东中路上设置了地下通道,与对面的万达广场步行连接。
参观信息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
开馆时间:8:30-17:30,需提前线上预约。
闭馆时间:每周一(遇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交通方式
公交:
7路、37路、61路、63路、166路至“江东门纪念馆”下;204路至“纪念馆”下;48路、109路至“茶亭东街”下。
地铁:
南京地铁2号线 云锦路站
地理位置
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靠近云锦路。
闭馆通知
2021年11月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闭馆通告”,称因场馆筹备重要活动及设备维修需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定于2021年11月15日(周一)至12月13日(周一)期间闭馆。12月14日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常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表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闭馆期间,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照常对外开放,周一闭馆。
开馆通告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该馆于2022年4月26日(周二)起有序恢复开放(含利济巷分馆)。
相关事项通告如下: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8:30—16:30,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预约参观
观众需核验“苏康码”后,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实名认证、选择参观日期及时段提前进行预约。
防疫措施
为保障观众的健康安全,根据南京市现行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请特别注意:
1.排队和参观时,主动正确佩戴口罩,请务必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避免人员聚集。未佩戴口罩且拒不配合者谢绝入馆。
2.观众需在入口处扫描“场所码”登记,进行人脸识别并测温、佩戴口罩方能入馆参观。发现体温检测异常(高于37.3℃)或有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可疑症状人员将谢绝入馆,同时馆方将引导其至指定临时隔离点,并及时报告辖区卫健部门。
3.外省市低风险地区来宁人员,应持有南京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完成相关查验流程方可进馆参观。
4.如为14日内有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的来宁返宁人员(重点管控地区动态变化中),请按照南京市防控要求落实健康管理措施,请勿预约参观。
5.馆方将做好流量管理,对入馆人员密度进行实时控制,严格控制在日最佳承载量50%以内,并根据实时人数做适当调整,加强疏导巡查,严防人员聚集。
6.馆方暂不开放人工讲解服务。
馆藏文物
主要陈列的文物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以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卍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电影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
陈列室还有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像机及4盘电影胶片;拉贝、京特、威尔逊等外籍证人的日记、信函、墓碑、手杖、望远镜等一批文物;日本老兵东史郎等人的日记、勋章等;日军中国战区投降典礼受降桌;李济深、张治中等11位国民党军政要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题词和留言;侵华日军南京司令部使用过的挂钟、保险柜、军旗;日军使用的指挥刀、机枪、手雷、炮弹、毒气弹、毒气武器箱、皮带、绑腿、军装、军毯、钢盔、啤酒瓶、饭盒、警报器等,日军焚烧遇难者尸体用的汽油桶、残害南京市民的铁钉、抢劫财物毁坏的木箱;日军当年发放的“良民证”、“支那事变纪念章”、1644细菌部队使用的手术剪刀和证章,慰安所日军题字墙、战死在紫金山的日军官兵碑;肖娴、华君武、肖平等创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杀书画作品;美国李自健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屠·生·佛》油画;赵勇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系列组画;香港施禀谋创作的鸡血石雕刻;军旅诗人王久辛创作的《狂雪》长诗铜版墙;“留下历史证人脚印”铜版路及幸存者彭玉珍、倪翠萍铜塑、呈十字架形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及铜质“和平大钟”、“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母亲的呼唤”花岗岩圆雕、“劫难·屠杀·祭奠”三组高浮雕、“母与子”和“埋尸队员”泥雕、“拉贝”和“马吉”半身雕像等,共500余件。
截至2021年12月1日,该馆2021年新增藏品共计952件(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日本友人大东仁在日本征集的一批珍贵档案文献与史料共19件(套),其中“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这是一份日军的档案原件。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拍摄的照片底片原件共有302张,记录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部分南京街景,如灵谷寺、挹江门等,均属日军拍摄的原始资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广建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照片里的横幅上写着“皇军慰安所”字样,是首次发现的江苏北部县城慰安所照片。另一张摄于南京的照片出自一位日军军官的相册,是一位年轻女性,照片背面写有“明子,朝鲜庆州慰安妇”等字。
从20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收藏国家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有中山码头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物,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暴行时使用的摄像机及胶片,南京国防部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保存的战犯谷寿夫、向井敏明等人的死刑判决书底稿,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梅树淇1942年的战地日记等。
2022年11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一批新征文物史料情况,包括侵华日军《阵中日志》、“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是一份日军士兵记录的日记原件,里面包含了日军伤兵收治、抢劫、建立慰安所,以及日军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等重要内容。这是目前发现的在“慰安妇”制度正式确立后日军在南京开设慰安所时间的最早记录。
2023年4月2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美籍华人鲁照宁文物史料捐赠仪式”,日军军人手牒、美国《纽约时报》等98件(套)海外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24年11月2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日本警视厅建筑课课长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部分 |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 人类的浩劫 | 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翔实地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陈列内容和形式在海内外获得好评,入选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 |
第一部分 | 南京沦陷前的形势 | 日本军国主义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即策划了对中国首都南京的进攻,并把进攻上海作为进攻南京的第一步。上海沦陷后,日军兵分三路,攻向南京。日本媒体争相报道战况,煽动日军官兵的功名欲,日本国民也狂热躁动,支持前线部队侵占南京。日军先后侵占苏州、无锡、常州、江阴、镇江、湖州、泗安、广德、芜湖等地,所到之处,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奸淫,江南一带的民众陷入了悲惨境地。 | |
第二部分 | 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 |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告迁都重庆,同时制订了守卫南京的计划,任命唐生智为卫戍司令长官,投入10余万兵力,守卫南京。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约20万的日军部队展开了攻占南京的“竞赛”。中国守军在装备差、部队建制不全、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利,南京沦陷。 | |
第三部分 | 南京—人间的“活地狱” | 日军占领南京后,即制造极端恐怖,纵兵滥杀无辜,屠杀无辜平民和俘虏兵达30万人以上。日军大肆奸淫妇女,在占领南京的最初一个月内,市内就发生了两万多起的强奸、轮奸暴行。日军还大规模地焚烧和破坏,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宛如人间地狱。 | |
第四部分 | 国际安全区不安全 | 南京沦陷前夕,数十位外籍人士和一大批勇敢的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和红十字会委员等特殊身份,创建国际安全区和难民营,在保护难民生命财产、抗议和阻止日军暴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 |
第五部分 | 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 | 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奋起进行了14年的浴血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投降典礼,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专案审理,确认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
专题陈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专题陈列 |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日军侵华暴行 | 14年的艰苦抗战 | 胜利大受降 | 正义的审判 |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临时展览
展览 | 时间 |
---|---|
南京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 | 2011年4月 |
铭记12.13展 | 2011年12月 |
日本青年摄影师镜头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宫田幸太郎先生摄影作品展 | 2013年4月19至6月30日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 | 2014年8月 |
苦难与抗争——旅顺大屠杀史实展 | 2015年5月 |
《在中国的韩人抗日武装斗争》展览 | 2015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 |
场馆接待
截至2012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800多万中外观众,每年为观众提供讲解和放映历史资料片6000余场。先后接待了乔石、李瑞环、李鹏、杨尚昆、荣毅仁、尉健行、宋平、丁关根、王兆国、李铁映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日本自民党前代理总干事长野中广务,泰国特使、前总理班雅拉春·安南,澳大利亚参议长玛格丽特·里德等十多位外国国家领导人。
2017年5月16日,在南京访问的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敬献花圈,泽曼总统也成为参观该馆的首位在职外国总统。2023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深切悼念遇难同胞。
文化活动
联合展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内围绕着基地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围绕和平反战宣传及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引进了《纳粹屠杀犹太人展》、《日军侵华70年史实展》、《拉贝先生文献资料展》、《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日本画家镰田茂男先生油画展》、《生命的签证》(以色列)等10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临时展览。自20世纪90年代至2015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30多个市(府)县(省)、丹麦王国奥尔胡斯市,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武汉、福州、合肥、长春等22个城市举办了展览,观展观众达100多万人次;还先后赴日本、美国、丹麦、德国、波兰等国进行和平友好交流活动60多场。
教育宣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坚持围绕南京大屠杀历史史实,在市教委和部分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送展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共建教育基地的过程中,该馆与全市80余家学校和单位签定了共建协议,配合学校和一些单位开展了入党、入团、入队、成人宣誓、专题会、主题现场会、祭奠等各类活动。该馆还组织专家学者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先后赴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师专、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六中、南师附中、南京晓庄学院等大中学校,以及江苏省政协机关、福州市级机关、下关区级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作爱国主义教育演讲及南京大屠杀专题报告数十场,对学生进行南京大屠杀史实和与日本右翼斗争的宣传和教育;还为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专、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等学校,提供开门办学的便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义务讲解员,并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资料和场所。
专业讲解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和形成了一批以国内外大专院校教授、社科院、档案馆、博物馆研究员为主体的专家学者队伍;建立和形成了一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者队伍;建立和培养了一支以专职讲解员为主体的、若干大、中、小学学生义务参与的讲解员队伍;建立和培养了一支乐于为基地建设努力奉献的员工队伍。
从1994年开始,每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忌日,伴随着江苏省暨南京市举办祭奠遇难同胞仪式,该馆总要对观众免费开放。此外,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为5月18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详情>,也实行对社会免费开放。由于只是对部分时段或部分群众实行免费,并没有构成对该馆参观秩序和管理模式的触动和改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以来,为更好地发挥该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以及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向全世界广泛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华行径,该馆始终坚持围绕南京大屠杀历史史实,利用不同的时机,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交流活动
1、承办“纪念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50周年大型座谈会”。
2、举办批判日本反动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座谈会。
3、赴丹麦举办了“珍爱和平与生命——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际大救援”展览。
4、引进了日本画家镰田茂男的“二十世纪的记忆——奥斯维辛·南京”画展。
5、组织20多名专家学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七次赴日本参加“和平交流”活动。
6、与南京市外办共同组织了日本《紫金草》合唱团来宁举行座谈会和演出活动。
7、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纪念魏特琳逝世60周年暨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活动
1、配合国家、省、市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
2、承办“江苏省暨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
3、与江苏省有线电视台合作举办“永不忘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知识竞赛大型电视晚会”。
4、承办“日本东京tbx电视台国际卫星现场直播晚会”。
5、配合国家、省、市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华美德研讨现场会”、“全国德育教育现场会”。
祭奠活动
1、举办了“金陵祭”系列活动:
(1)在中国的北京、合肥、武汉和江苏连云港、丹阳、盐城、南通、扬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十城市举办巡回展览。
(2)组织“留下历史见证”中日万名中学生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活动。
(3)举办《约翰·拉贝先生文献资料展》,邀请拉贝先生外孙女乌尔苏拉·赖因哈特揭幕。
(4)举办南京大屠杀书画作品展。
(5)实施建造了“古城的灾难”大型雕塑。
2、连续16年接待了日本南京植树访华团来馆悼念活动。
3、每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举办“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大型悼念活动。
4、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新闻发布
1、举办“万人坑”遗址发掘新闻发布会。
2、举办“荣字”1644细菌部队人体活体试验遗骨发掘新闻发布会。
3、与省影剧公司共同组织承办了电影《紫日》首映式新闻发布会、影片研讨会等南京首映活动。
其他活动
1、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人人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建设捐赠一元钱”活动。
2、组织进行了东史郎日记案手榴弹试验,并举行了试验报告书、公证书送达仪式。
3、组织声援东史郎正义行动系列活动。
4、坚持进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人口碑资料的抢救活动。
5、组织进行了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召开“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集会”系列活动。
6、邀请和组织了东史郎中国南京、北京、沈阳、上海之行的系列声援活动。
7、组织了支持李秀英东京诉讼、夏淑琴南京诉讼和杨明贞东京国际女性战犯法庭诉讼活动。举办了南京专家学者声援李秀英东京诉讼座谈会和夏淑琴南京诉讼座谈会。
8、与南京市作家协会共同编辑出版了首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诗集《不屈的城墙》,并组织召开了“永恒的悼念——《不屈的城墙》诗集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
9、与南京市委外宣办、市文化局共同组织承办了香港艺术合唱团“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大型、场音乐会。
10、2019年,“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营。曾为中国抗战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后代相聚南京,他们包括《拉贝日记》作者约翰·拉贝的后人安吉丽娜·哈因莱特、约翰·马吉的孙子瑞克·马吉等。
11、2021年11月2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
12.2022年4月13日上午9时30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前,为今年去世的四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祝再强、濮业良、王素明、王恒举行熄灯仪式。
13.2023年10月1日上午7时45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公祭广场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主题活动。首批进馆的观众代表、纪念馆馆员代表、紫金草志愿者代表等约100人参加了活动。
申报遗产
随着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广泛宣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很多国内外的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和凭吊。他们普遍反映,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而同样作为二战中世界三大惨案之一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要按照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要求来规划和发展。全国、省、市政协委员也分别就加强该馆基本建设,在全国、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协会议上有过多次提案,均提出按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规模来规划与建设。该场馆扩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积极议定之中。
荣誉称号
荣誉 | 荣获时间 |
---|---|
2024年度新设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 2024年12月 |
2022年“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 | 2022年4月 |
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2017年12月 |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 2017年11月 |
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 2016年12月 |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 2016年9月 |
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15年7月29日 |
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 2015年2月 |
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 2014年9月 |
新金陵四十八景 | 2013年 |
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 2013年11月 |
首批南京市双拥文化示范基地 | 2013年10月 |
博物馆先进集体 | 2013年1月24日 |
新世纪魅力南京:十佳标志性建筑 | 2013年1月 |
南京河西新城十大精品建筑 | 2012年 |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 2012年9月 |
南京市免费开放工作先进单位 | 2010年1月 |
2007—2009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 2009年 |
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 2009年12月 |
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 2009年11月 |
200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 2009年11月 |
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 2009年10月 |
首批南京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 | 2009年9月 |
全国先进学会 | 2008年 |
南京军区空军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 2008年7月 |
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2008年5月 |
陈列展览精品奖 | 2008年1月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5月 |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 2005年10月 |
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 2004年 |
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 2004年9月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 2004年7月 |
江苏省优秀学校德育基地 | 2000年4月 |
1999—2000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 | 2000年 |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 1999年9月 |
1997—1998年江苏省文明单位 | 1998年 |
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1997年7月 |
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1997年6月 |
江苏省文明单位 | 1996年 |
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1996年9月 |
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 1996年7月 |
工会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 1996年2月 |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 1995年1月 |
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 | 1994年 |
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 | 1990年 |
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奖 | 1980年 |
场馆标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标造型独特,设计新颖,标志融会了南京城墙和国家公祭鼎两种意象。设计者是南京艺术学院何方副教授。
标志首先是古代南京城墙的造型,由城垛和长方形的城砖构成,城砖源自一块1:4比例的城砖。这个城砖上面有斑驳的肌理,像是从战争中存留下来的伤痕累累的印记,代表了国破人亡的历史记忆和伤痛。城砖表示对战争中个体的尊重,城垛来表示这场战争发生地在南京。
馆标也是国家公祭鼎的造型,双耳三足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礼器,是承载牺牲、肃穆庄严的重器。鼎的符号意义既代表国家公祭的价值和意义,也表现了中国在世界和平纪念馆中的专属性,也是以国之名表达对和平的呼吁。这段民族伤痛是非常血腥和灰暗的,标志施之以古铜色的色彩,表示这段历史如铁一样的事实,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精神,也代表我们对世界和平和伸张正义的呼吁。
官方文创
紫金草折纸
《紫金草折纸》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文创。设计者是裴浩正。
背景故事:1939年春,侵华日军卫生材料厂厂长山口诚太郎目睹侵略战争带来的创伤,回国前在紫金山下采集了二月兰花种带回日本,取名‘紫金草’;余生和家人四处播撒;临终遗愿:在南京建造一个紫金草花园。在山口的努力下,紫金草渐渐在日本更多的地方开放,成为寄托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心愿的和平之花。
12秒一次水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12秒一次的水滴,象征着在1937年的那个冬天,每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
机构设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为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委宣传部,馆内设立一室四部五个部门,即办公室、资料陈列部、展览工作部、人事财务部、技术设备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下辖“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分会”)挂靠该馆,馆里设立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