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屈原与湖南汉寿民间习俗

屈原与湖南汉寿民间习俗

在县内沧港、酉港、小港、坡头、岩汪湖等地,也常有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赛事。千百年来,在汉寿民间,有着与文化名人屈原密切相关的节日习俗,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足可超越任何民族的传统习俗的内涵。二千多年来,当佛教、道教、基督教传入龙阳时,上至官府,下到百姓,所有祭祀、婚丧、修建、乔迁、生育、疾病等活动,都要请来巫师,着法衣、吹牛角、摇铜铃、唱巫歌、跳巫舞,以驱邪扶正,召示凶吉,洞察祸福。近些年的全国龙舟大赛中,两届冠军为汉寿酉港镇、罐头嘴镇农民夺取。尤其是县城北门河,因河水深丈余,每年端午都有数十条龙舟齐聚于此。

过去,沧港镇的老百姓还有每年端午前去汩罗江祭祀屈原的习俗,民国初年之后才逐渐消失。
斯时,群舟竞驰,锣鼓喧天,碧波中条条巨龙奋力争先,声势、场面甚为壮观。乡下用以娱神和自娱的,就有请“牯牛神”、“瓜瓢神”、“筷子神”等,也是巫风的变种习俗。

佩戴香包

在屈原的诸多作品中,无数次写到了楚人的饮食、服饰、佩饰等风俗习惯,这些古风旧俗,在汉寿民间随处可见。
此后,这一活动成为“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演化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体风景。
汉寿古称索县,又名辰阳、龙阳,是湘楚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沧浪文化的诞生地。
因他而形成的习俗民风,已深深扎根于汉寿民间,并将世代流传。此习俗至今仍然盛行汉寿城乡。后来,包粽子吃粽子成为汉寿端午节典型的民俗,粽子为当天各家各户餐桌上的必备食品。


屈原一腔报国的心愿未酬,愤而投江明志。


挂菖蒲艾叶

菖蒲、艾叶是屈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描写物。


信鬼好巫

清嘉庆《常德府志》和同治《龙阳县志》均记载:常德人“信鬼好巫,龙阳更甚”。
当地百姓惊闻诗人投身汨罗江殉国后,即呼朋引伴,驾轻舟前往汨罗江搜寻。人们在节日前摘取新鲜竹叶或芦叶,经蒸煮后,妇女们将它折成尖角,包上干净糯米,扎成两角翘起的三角形粽子;经蒸煮后除去包装,调以红糖,即成老少皆宜的节日佳肴。汉寿民间对此两物情有独钟,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从野外割取菖蒲、艾蓬,挂在自家门庭、窗户上,避邪驱凶,以保平安吉祥,更有怀恋诗祖之意。岸上男女观者艳装盛服,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直到决出胜负才各自尽兴而归。

端午赛龙舟

汉寿龙舟比赛始于屈原投江之时。


每逢端阳节到来前,龙阳县各个江河湖泊便热闹起来,年轻力壮的水手头裹或红、或白色头巾,挥臂舞桡齐驾龙舟,在波浪里竞技练习。
如此浓厚的巫风习俗,在屈原死后的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实在令人深思。

目前,汉寿县乡下仍有“问无常”、“查花树”、“斩妖捉怪”、“退煞喊魂”、“照水碗”、“请司明”、“送财神”等巫风的残留习俗。


包粽吃粽

相传人们当初为屈原送去祭奠食品时,为了防止被鱼鳖吞抢,便用蓼竹叶片包裹起来。
如在每年的端阳节前,城乡妇女以各色丝绸、花布碎片缝制成香包,填充上雄黄、香料,佩戴于孩童胸前,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用以治病趋邪。
出处/作者:朱能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