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饼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因而十分畅销。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比赛之日,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均想脱颖而出。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大加赞赏。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教书先生除了教书,放学后还卖烧饼,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为表敬意,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以便日后作为礼饼。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女儿死活不从,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越嚼越有味道,竟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好饼”结果,恩平烧饼一举夺魁。后来,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遂重新开办私塾,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一时传为佳话。这一习俗始于明朝,至今仍颇为盛行。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他为了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一举夺魁,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
时至今天,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不是问:“你嫁了没有﹖”而是问:“你领了饼没有?”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让穷家的孩子入学。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后来,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又勤劳,又有爱心,终于动了芳心。
其实,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知县的千金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
此后,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私塾被迫停办,教书先生为了谋生,只好做烧饼来卖。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广东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