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天津成立了北方第一所的曲艺学校,称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后也由以前的单一中专教育升格为大学教育,即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
经典剧目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劝黛玉》《黛玉归天》《晴雯补裘》《探晴雯》《别紫鹃》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昭君出塞》《怯绣》《韩湘子上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曲目有《拷红》《龙女听琴》《秋江》《玉玲珑》等。
“卢派”也称“花派”梅花大鼓,创始人是卢成科,天津著名弦师,深知梅花大鼓三味,再次对梅花大鼓进行艺术改革,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番”。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扬女声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饿高腔音域,变金派的苍劲为华丽,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发挥了女演员的特长,演唱多用高腔,唱腔多装饰,行腔拖腔中大量移封月切分节奏型,速度力度处理巧妙细微多变,唱腔多起伏、繁音成串,清新流畅、委婉动听,成为当今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代表曲目有《劝黛玉》《摔镜架》《鸿雁捎书》等。
艺术特点
曲调特点
梅花大鼓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种,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创造了散板。基本唱腔有两种曲调构成,分别为:梅花调和野知了调。 前者为一板三眼的慢板形式。 后者是一板一眼的二六板(或二四板)以及由它衍变成的垛板、快板和散板形式。
表演形式
梅花大鼓表演要求一直是遵循着鼓曲表演的基本要求:演员打鼓唱书,面无表情,也无做工,只以韵调之高抑低徊表现故事中各个人物之喜怒哀乐,梅花调的唱段皆为短篇书目。其基本形式就是由一演员左手持板(木制),右手执鼓槌,随音乐节奏进行敲击,伴奏人员多在演员的左手方向。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联弹、含灯大鼓外,还有双鼓合音等形式。
唱词特点
梅花人鼓曲目多为抒情小段,唱词基本格式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由上、下句连接构成一个唱段。梅花调有新、老梅花调之分。传统唱法叫老梅花调,其主要特点是上句从末眼起唱并常冠以(哎哪、这么)等虚词。 新梅花调由白凤岩所创,其区别是从板上或头眼起唱,去掉了(哎哪、这么)等虚词,唱腔较简练。音乐器械
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一般是由三弦(弦式为 1-5-1))、四胡(弦式为 1-5)、琵琶(弦式为 5-1-2-5)外加表演者手持鼓、板组成伴奏阵容,经过发展,现在有时也会增加中阮或者是贝司。以前也有七件、九件乐器伴奏(俗称为七音大鼓、九音大鼓),现均已不多见。音乐结构
梅花调属于慢板唱腔,由于在唱段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起腔句、平腔句和落腔句等不同样式。老梅花调平腔句慢板上、下句各五板(即五个强拍)。起腔句是由两个并列的上下句组成,中间有三小节过门隔开,上句起于末眼,落于板上,下句头眼起唱,落于板,旋律基本是一样的,它是梅花调中很有特点的唱腔。传统落腔句除了在每个唱段最后使用外,在各个段落的结束处也常使用。上、下句的句尾都有长拖腔和比较固定的旋律型,可造成强烈的终止感,段落中落腔句之后常接“下三番”。
“新梅花调”,创始人是自凤岩,中国曲艺弦师、作曲家、著名的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他编曲的梅花调上、下三番过板音乐及与唱腔同中存异的伴奏旋律,配合金万吕击鼓的绝技,达到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的妙境。同时白风岩对梅花大鼓表演曲目推陈出新,引用北京小曲民歌的曲调并加以改革,使梅花大鼓焕然一新。代表曲目有《龙女听琴》《钗头凤》《拷红》等。
含灯大鼓,演唱方式是“以尺许长竹篾,一头折而向上,醮(蘸)以香油燃之,演者一端含于口中,灯尽曲终,盖演员度曲,例须口齿开合以发声,此则必须闭口含灯,行腔吐字,尤忌囫囵不清,否则开口灯坠,徒遗人笑柄”。1909 年张小轩在松风阁演出,曾多次上演含灯大鼓,作为招徕观众的手段。后来专业艺人将灯变为三根蜡烛,两只红木棍分别架在耳唇上,再用一支扁红木棍横在嘴里,用门牙衔着,在扁红木棍上插上三朵绢制成的粉红色莲花或其它绢花,下有铁丝盘绕并和架在下耳唇上的二支红木棍组成—个支架,演唱时面向观众,当场将三支小蜡烛一一点燃。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梅花大鼓演出后继无人,表演团队演唱水平层次不齐,缺少创新,演出场所的大量减少,曲艺的演出市场不再景气,收入微薄,大多数曲艺团队宣布解散,天津市举办诸多曲艺活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艺术团的积极性,而且把传统艺术推向群众,让老百姓了解、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对曲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的举办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曲艺音乐发展不景气的问题。保护措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天津曲艺团开放,并且招收的第一批学员。
五音联弹大鼓,一般为五音联弹:演员击板司鼓,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 ,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 ;第三人右手拉四胡 ,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著名的梅花大鼓演员加入到曲艺团体之中,中央广播说唱团认为“梅花调”速度较为缓慢,便加快了音乐的速度,取消每句句首虚词,直接开始唱词,并添加了部分北京的民间曲牌,压缩唱腔旋律,改进唱法。后来天津的弦师们对梅花大鼓的唱腔曲调,包括伴奏音乐进行了改革创新,并熔入了其它音乐曲调。同时又创新了梅花大鼓的表演为双人梅花演唱形式,即两位鼓曲演员一起演唱同一首曲目。

“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为金万昌,他嗓音宽厚洪亮、行腔曲折婉转、吐字有力、韵味醇厚,世人称之“金派”。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曲目有《大观园》《黛玉悲秋》《旨日高升》等。
历史沿革
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很多专业鼓曲艺人也进行学习,并对“梅花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速度放慢,音域变宽,丰富唱腔并加强伴奏,使梅花调在当时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兴的鼓曲曲种,后来又进一步改革,使唱腔有了“一字九转”之韵,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韵味悠长,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并改名“梅花大鼓”。
传承人物
籍薇,1956年生人,女,梅花大鼓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非遗
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
20世纪初期,天津也开始流行梅花大鼓,在天津出现了女艺人学唱梅花大鼓,到了 20世纪20 年代后期,梅花大鼓在天津杂耍园中已成为常见的曲种,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金派、卢派(也称“花”派)等诸多流派。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市曲艺团获得“梅花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艺术流派
梅花大鼓传唱较广的流派有金万昌的“金派”、卢成科的“卢派”(也称“花派”)和自凤岩的“新梅花调”三大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