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古代孝子是怎样敬老的

古代孝子是怎样敬老的


让老人吃好、喝好,很多人觉得这样就是孝敬老人了,殊不知,即便在古代,满足父母生活方面的需要,使其居有所、腹有食、体有衣、疾有治,也仅是对“孝子”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要求。


《吕氏春秋》更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养老”的标准:“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古代认为,人到了50岁身体开始衰弱,子孙们就应该为老人单独准备有营养的食物;60岁的人,应该经常吃点肉食,以保证身体营养所需;70岁以后,要有精美的副食佐餐;80岁以后,还要经常给老人吃珍贵的高级营养食物;90岁以后,则应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机能衰退,开始畏寒怕冷,《礼记》曰:“七十非帛不暖。)所以,应该给老人穿轻暖美观的丝织衣服。此五者,代进而后用之,可谓赡养矣。”也就是说,子孙不仅要做到使父母有舒适的住处、合理的饮食以“养其体”,还要有书籍、音乐以养其性,提供味美丰富的饮食以“养其口”,对父母毕恭毕敬、和颜悦色以养其精神,这样才能算是“赡养”,才算是“孝”。”(到了七十岁,不穿丝织的衣服就会觉得冷。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

对于老年人饮食的具体要求,《礼记》记载:“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可也。


古代平民一般穿的是由麻织的衣服,防寒功能自然比不上丝帛。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