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驾进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后在蔡庄庄、南关庄沿村演出各一天,十八是正日子,在城街演出。 演驾队伍按先后顺序排列,最前面为颠杠,颠杠后为各种演唱及舞蹈节目,然后是社火,社火后是神驾前的执事、乐队,最后是神驾。十八日的“演驾”一般于上午八、九点钟,从西门开始,向东经城街、东关、北关、河东、南关,最后到雪花山。
会首、管事的筹备、组织庙会,都是尽义务,支派人去联络会事、登门化缘也是义务性质,人们都乐意,那个村也有很多热心人。演员也是自带干粮,在演出间隙蹲在摊旁啃吃。只是给扭拉花的小演员们买些糖果梨糕,这就是酬劳了。
庙会期间,雪花山顶最少有一台戏,有时唱对台,若没有某村或某大户许愿献戏,就靠善男信女们的油钱了。一应开销,庙会后黄榜公布,谁也不敢吃黑钱,怕惹怒“神”而遭报应。
庙会也是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交流的商品以农具为多,庙会的性口市成交常达二三百头。日用杂货、儿童玩具、妇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极丰富。风味小吃、炒面茶汤也抢时上市。糖人、面人、团扇、汗伞,吸引了许多儿童妇女。所以,赶庙会的人山人海,有一部分是来烧香敬神,有的人是看热闹,还有不少人则是为了购物而来。
朝顶
各类节目依次边演出边行进,待至雪花山脚,已近黄昏,于是灯笼火把齐明,朝顶开始。
过会规程
雪花山庙会有许多的讲究,有严格的过会规程。会查
起会前要进行三次“传锣会查”,就是会首派人到各村敲锣通知。三月初一,首次传锣,各村准备;三月十五,第二次传锣,示意会期将近;四月初一,第三次传锣,示意会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备,按时赴会朝顶。第三次传锣时,传锣人带一张“四月十八,圣母大会,朝山进香,风调雨顺”的会帖,分送各村当事人。同时,在城庄的四路会首聚会商议过会各项安排,并抓阉排定抬杠次序。中午,“传锣人”在东聚门城楼、会源门览秀楼、北关阁、东巷子阁高呼三声:“会转查了!”锣声不断,以示“会查”结束。请驾
每年庙会前一天,即四月十五,香头要带领八名轿夫抬着“驾”,鼓乐喧天,亲往山上顶礼膜拜,“请神接驾”。

庙会简介
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雪花山上有碧霞元君庙,建于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庙会就是为祭祀碧霞元君而兴起的。庙会的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共三天,由井陉旧城(现天长镇)所在各村组织,邀请周围四五十个村庄参加。遇丰收年景,还发请柬请县府,特邀较远的村庄的白脸社火与会。雪花山庙会仅次于苍岩山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百技纷呈,客商云集,热闹非凡。
朝顶是压轴戏,也是整个演驾的高潮。先在圣像前焚香,一时锣鼓声、炮声响彻山谷。焚香后,抬杠、节目、社火大表演。随后是跑阵,阵式有梅花阵、八卦阵、阴阳阵、五虎阵……变幻无穷。所有的演出都是为娱神,祈求“神灵捍卫,佑我黎民”。跑阵时,“龟驮碑”特许进殿,在“圣母”像前的大筐箩里蹲着团团拜舞,演员尽量摸取簸箩里的“油钱”(制钱、铜元),装归己有。龟亦为长寿圣物,装取油钱算是“神”的特赐。
演驾结束,住持道人接“驾”,将圣母走像安置庙中。整个过程,鼓乐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直至次日凌晨,方告结束。
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在城隍庙上演四天三开箱的好戏。清代时可以“拉官戏”。不管是哪个戏班只要在该县境内演唱,若被会首和官府看准议定,便暗暗派人,至演出地点,登台将鼓板反转,意即“拉了官戏”,四月十五起到城煌庙演出四天,不给演出费,但供应好茶,演员住所较舒适,且“犒台”丰盛。每日三开箱必有两犒台,大商号犒赏馒头、猪肉, 动辄数十斤,或有点心。有时是“双犒台”(赏双份)。不拉官戏,就得“写戏”(预约演出),经费不搞按户摊派,而是靠布施。正丰煤矿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号,再其次是矿上的煤司、师爷、管帐先生及衙门里的“头面人物”。
演驾
演驾,就是为神演出,是敬神,也是正式的过会了。
节目沿街演出,也可获得犒赏。若抬杠穿堂(即在县衙大堂前广场穿过),衙门里的“达官贵人”也得自掏腰包封赏,几任知县都出过赏钱。
“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驾中供奉圣母走像,驾前全副执事,龙虎八旗、肃静牌、回避牌、吊卦、万民伞。三声铁炮响过,即刻起驾锣响,一时鼓乐齐鸣,抬着“神驾”淌过绵河,经蔡庄,把“神驾”供于西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