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河间歌诗

河间歌诗

概述:

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河北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2006年5月20日,河间歌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1。

河间歌诗

进一步搜集整理河间歌诗及河间诗经文化,保护好毛公墓、毛公书院、毛公祠及与歌诗有关的地名等重要相关遗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歌诗原有的吟唱群体和依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歌诗舒歌缓调、咿呀哼唱的表演风格,不便于年轻人欣赏和接受,一些掌握素材及会用古韵吟唱《诗经》的人年事已高,传承出现了困难,亟需对歌诗笙谱进行抢救挖掘和记录整理。毛公书院、毛公祠等重要相关遗迹也需进行修复,为歌诗的传习、研究活动提供场所。

传承人物

河间歌诗的传承人为裘孝信和王寿增。

保护措施

河间市加强了对传承人的保护,2002年,河间市组织举办了河间歌诗研讨,修复了毛公墓并进行了公祭及吟诗活动,对河间歌诗及诗经文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搜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民间文学、诗文、著作及文物。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间歌诗项目保护单位河间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谱曲

服饰

河间歌诗表演的服装,可根据诗作题材,古诗古服,今诗今服,增加表演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对传承人人的作品进行录音、录像、拍照和文字记录,把传承人的作品、歌唱活动、传承活动、日常生活情况等进行全景式记录储存,并且要追踪性地进行观察研究。做好歌诗笙谱的挖掘抢救。

河间歌诗吟唱者口齿、嗓音和手势、动作、表情等可因人而异,有所改进编创。河间歌诗,对尚在口头传唱的《诗经》篇章,一字不易,只能照旧,唱词和曲调应严格遵循传统风格。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史学、音韵学、民俗学等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间歌诗的《诗经》本身是周代历史的艺术载体。歌诗中包含着丰富的周代民俗文化、官方文化等人文内涵,并且是其他史料所不能代替的。歌诗中含有大量周代天文、地理、动植物等自然和农牧科学信息。由于河间歌诗的影响,河间历代诗人很多,历史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诗集、词集,如北齐的《毛诗述议》、唐代的《刘长卿集》等。

传承现状

河间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汉“古歌”到明代裘本固一直在传唱“河间歌诗”,传承脉络清楚。但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为继,亟待抢救、保护。

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

坚持以人为本,让传承人身体健康,头脑清醒,以便很好地传承歌诗艺术。对一些掌握素材及会用古韵吟唱《诗经》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河间歌诗吟唱的是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性作品《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华夏古风的口头遗留。诗词一般都是可以谱曲演唱的,河间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及民间庙会、官方仪礼,都有行唱的习惯,因此如今流行河间的曲艺、地方戏曲的一些行腔调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河间歌诗的影响,如起源于河间的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详情>,据分析跟河间歌诗的调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诗经》中有少量诗歌称为“笙诗”,在演唱时是用笙伴奏的,河间笙班普遍,1990年统计尚有73班,虽然后来已演变成多为婚丧、祭礼伴奏或自娱自乐,但据民间传说是由河间歌诗而来,笙班的一些古谱有可能即为河间歌诗的曲谱。

河间歌诗说唱

河间歌诗新创作的寺歌作品谱曲,可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和心理对曲调进行大胆创新,吸收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等声腔成分,适当增加现代音乐元素。

河间诗经文化自西汉至今,书面与口头,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千年共存,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最基本的特征即是其在历史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诗经》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恢宏正大的气韵、丰富多彩的内容傲然卓立于世界历史文化之林,由于“毛诗”是《诗经》独一无二的传本,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域性很强的诗经文化,因此,河间歌诗也是独一无二的。

要支持和帮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包括带徒教唱、学校课堂演唱和一定场合的演唱活动。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歌诗演唱庭院、厅堂,也要让传承人更多地走出固定场所,在街道、校园、田间地头、工地或多种演艺场所进行歌唱。要提高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歌诗艺术。要举行带徒仪式,制订带徒传授的年度计划。

河间歌诗伴奏的乐器,可编配一些民族乐器丰富表演。笙是歌诗的主要伴奏乐器,衬托了吟唱的韵律,体现了歌诗的演唱风格,应依古法,保持笙为主奏乐器。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间市文化馆获得“河间歌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文化特征

主要内容

河间歌诗的名称是由于《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流行于当时的歌曲,尤其是“风”部分全都是民歌,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完整地吟唱。根据《嘉靖河间府志》中的记载:“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传系目录可以粗略反映出“河间歌诗”的渊源情况,这就可以说明“河间歌诗”是《诗经》文化歌咏形式的一种载体。

文化表现

河间歌诗文化主要表现为:

河间歌诗说唱

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

演唱方式

河间歌诗吟唱的是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性作品《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华夏古风的口头遗留。诗词一般都是可以谱曲演唱的,河间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及民间庙会、官方仪礼,都有行唱的习惯,因此如今流行河间的曲艺、地方戏曲的一些行腔调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河间歌诗的影响,如起源于河间的西河大鼓,据分析跟河间歌诗的调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

在不破坏歌诗原作的情况下,改革创新,实验进行一些实景或舞台布景的配乐演唱,提高歌诗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和观赏性。恢复歌诗传统吟唱的一些场景,开展体验武传播普及。

伴奏

历史渊源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河间歌诗”起源于汉代,历代相习,河间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艺术特征

唱法

社会影响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口头文字经典。虽孔子删定,仍是古代人民的创造,其学术价值极高。近年,由此派生的河间诗经文化及河间歌诗已经引起了中国国内外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关会议和活动很多,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门类。毛亨与毛苌在河间一带传讲诗经,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尊福乡、诗经村、毛苌宅、诗经巷、君子馆、毛精垒等大量相关村名、地名,并且其中大部分村名、地名今天仍在使用,这些与《诗经》有关的村名地名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已成为《诗经》学者和民俗专家、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朝圣地”。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