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北帝诞庙会

北帝诞庙会

概述:

北帝诞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民间信仰、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传统文化活动,其中以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等,是道教中司水之神,是广府人最崇拜的神祇之一。宋代后,又屡获统治者加封,其地位越来越煊赫。到明代,北帝祭祀已被列入国家祀典,北帝信仰进一步遍及全国。供奉北帝的佛山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中原人南迁到岭南时所带来的北帝崇拜的产物。相传北帝在三月三羽化成仙,因此得道之日就成了北帝诞。2008年2月,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帝诞庙会

清晨,巡游队伍从西乡公园出发,在途经西乡老街真理街的北帝古庙与河西的西乡步行街时更是热闹非凡。60人的龙凤队、30人的麒麟队、200人的醒狮队、300人的风情演绎、60人的飘色表演队……龙凤狮舞、飘色花车,多姿多彩的民俗节目一路演绎。每当路过繁荣的街市,商铺纷纷打出彩花,市民纷纷走出店门庆祝,老人小孩端着饭碗走上街头赶庙会,附近工厂的工人踮起脚尖、拿出手机狂拍。

佛山北帝诞

北帝诞作为佛山最大的群体性活动,有着广泛的全民参与性;庙会活动极力表现北帝诞生时的“繁华鼎盛”、极力彰显北帝的灵应、地位的隆崇,显示着鲜明的世俗性和对佛山社会发展史的重大影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日,民间庆贺活动规模盛大。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的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北帝诞庆典期间的仪式,包括赴庙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二是与北帝诞相关的活动,如正月初一至十五及每月的初一、十五的行祖庙,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的北帝坐祠堂,二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春秋谕祭,九月初九的北帝崇升“飞升金阙”等。庙会活动规模宏大,“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民间信仰得到尊重,民间遂自发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近几年来的北帝诞,又开始逐步呈现古代北帝诞“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的盛况。

第七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三月三·荔枝湾”北帝诞系列活动在荔枝湾、荔湾湖公园及仁威庙正式开幕。系列活动第一天的最大亮点是仁威祖庙“拜文昌”,开笔礼转文塔。醒狮表演结束后,仁威祖庙道长带领60名来自广雅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仁威庙文昌殿进行道教祈福仪式,这60名小朋友身穿统一着装,在家长的陪同和仁威庙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完成“拜文昌”仪式。“拜文昌”仪式结束后,泮塘醒狮队领头进行醒狮表演,与仁威庙道长和60名小朋友沿仁威庙广场、泮塘路、龙津桥巡游至文塔广场,参加“转文塔”开笔典礼。

南海西樵简村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在村中建北帝庙,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举办系列活动来纪念北帝公。传统的北帝诞民俗活动有祈福祭祀、北帝巡游、派发寿包、舞醒狮、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详情>大戏等内容,近年来更融入了歌舞、舞龙、电影等新元素,并筵开千席,全村同庆。2012年10月,被南海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北帝诞

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北帝诞民俗节日,在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和海珠区黄埔古村,延续百年的“飘色”巡游活动。历年来,北帝诞当天广州黄埔村都举行村中成年男子的“上匾”仪式。所谓“上匾”,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州黄埔村要给年龄是41、51、61……直至91岁的村民“上匾”。这个传统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广州黄埔村实行,凡是41岁以上的男性村民,每逢年龄尾数是“一”的当年三月三,集体到北帝庙举行朝拜仪式,并把名字刻在一块牌匾上,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在北帝公生日这天上匾,寓意与北帝公‘同日生’,福寿延绵”,村民介绍,“上匾”其实是一种祝寿和祈福的做法,同时也成为了广州黄埔村独具特色的风俗。

北帝诞庙会

江门北帝诞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在北帝诞期间会举办飘色巡游活动,并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奉祀水神北帝公传统的古劳水乡人来说,三月三北帝诞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丽水新村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北帝公巡游活动。当天,村内的壮丁抬着北帝像全村巡游,寓意将福气传播到家家户户。全村青壮男丁初二晚上就会到北帝庙进行清洁拜祭仪式。新会区三江镇新江村在农历三月三北帝诞祈福日。

深圳北帝诞

在传统的三月三“北帝诞”,深圳宝安西乡举行舞龙、醒狮、飘色、歌舞、巡游、粤剧、木偶等活动,热闹非凡,气氛不亚于过年。龙、凤、狮等拉开架势,一会儿蛟龙戏珠,一会儿双凤来朝,一会儿狮子采青……童男童女架起的“飘色”更吸引眼球,八仙过海、盗灵芝、观音送子、六国封相……很多市民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民间艺术。整个巡游时间近2个小时,所到之处一片沸腾。“鼓吹数十步,喧腾十余里”,昔日盛况,昨日重现。

中山北帝诞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山市隆都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北帝诞。每年到了这一日,中山市沙溪地区但凡建有北帝庙的乡村,都会隆重地举行庆祝活动。特别是沙溪的云汉、龙头环、象角等乡村,几乎举村出动。人们自发组织,挑起花蓝、舞起醒狮、龙、凤、鹤等“飞禽走兽”,沿街巡游,万人空巷,场面壮观。其中,沙溪云汉村的“三月三”北帝诞庙会的习俗,六十年一届的“罗天大醮”已经举行过七届,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珠海北帝诞

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日”,珠海市区的山场城隍北帝庙和斗门白蕉镇林大村等地,都有群众自发举行活动,弘扬传统节庆。在白蕉镇的林大村,村民们除了在三圣宫前烧香、祭拜、分猪肉、唱大戏以外,另外“北帝诞”特有的“牵布桥”习俗更是别具一格。 村民们从三月初二就开始祭祀,一直持续四天,每天在庙前烧香、祭拜、分猪肉、唱大戏、牵布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牵布桥”,此习俗已有200余年历史。

东莞北帝诞

每年农历二月最后一天到三月初三,东莞东城温塘社区就会举行盛大的盛装游行活动,纪念北帝诞辰。这一天,村里的人抬着菩萨轿子,上面坐着北帝菩萨,村人端着松糕、艾角、米果等自制点心,组成声势浩大的巡游队伍,争奇斗艳。东城温塘游会最早是为了纪念北帝诞辰而创办的,已有400多年历史。东城温塘村民为纪念这一节日,组成声势浩大的巡游队伍,还有许多戏装打扮的青年男女,装扮成各种戏曲中的任务造型。游会的队伍从白庙出发,逐村游行。巡游期间,还要连续上演多天古装大戏。后因种种原因,曾中断了六十多年。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举行传统的飘色巡游活动,巡游队伍由鳌鱼方阵、净瓶队、飘色以及八音锣鼓柜组成,从留耕堂门前广场出发,途经古镇核心街道以及中华大道部分路段。响亮的引领锣声为巡游拉开了序幕,鳌鱼方阵首先打响头阵。各个板色依序缓缓前进,飘色装置精致巧妙,色仔衣饰艳丽华美,凌空的动作飘逸灵动,表情或从容淡定,或兴高采烈。飘色内容既有表现传统民间传说的《天女散花》《独占鳌头》《三田和合》等,也有反映本土文化的《古镇兰芳》《青萝三凤》。在整个巡游中,八音锣鼓不间断地奏响热闹的传统音乐,为飘色伴奏。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传说真武大帝曾显灵相助,特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把北帝祭祀列为国家大典,玄武信仰也因此进一步遍及全国。北帝崇拜在明代以后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的主流之一。北帝祀典上升成为官方礼制,不仅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乡,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明清以来,佛山祖庙和北帝崇拜在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北帝诞庙会

胥江祖庙位于三水芦苞镇北郊,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建庙之初,胥江祖庙周边村民便自发组织起了“北帝诞”庙会,这一风俗活动在芦苞民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与传承。除了每隔三十年举行一次小会,六十年举行一次大会外。每年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当天,乡人都会到胥江祖庙肃拜,芦苞各坊也会结彩演剧。这一庙会习俗除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有过短暂停止。改革开放后,胥江祖庙便又开始小规模恢复“三月三北帝诞”民俗活动。

历史渊源

北宋以来,玄武崇拜日盛,尤其是北宋边患频繁,作为北方主神的玄武,其崇拜得到官方支持,为避宋太祖赵玄朗讳,玄武更名为真武。佛山旧时为水泽之地,水患频多。加之宋代以来,佛山成为岭南著名的冶铁中心。北帝司水,水又能灭火,故佛山自宋代元丰年间建造供奉北方水神真武的祖庙,防水防火,保一方平安,把社会安全,提到首位。元丰年间,曾诏封“佑圣”为真武灵应真君,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向迁移,玄武崇拜也就跟着来到了岭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