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
泰雅族的社会组织,通常由10户左右聚集而成一同族系的部落;其制度以核心家庭为主体,采一夫一妻制(女从夫居);将同一家系分户另立之血族团体名为「ga ga」,并推举同族中声望最大的族长为头目。ga ga成员俱为男性,系一具共同祭祀、狩猎及牺牲分配的宗教性农业祭团;其宗教信仰即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一种崇拜祖灵的超自然信仰。
高超的织布能力,是泰雅女子娴于家计的表征。传统上,习得初步织布技巧且坚守贞操的泰雅少女,始可在脸上刺墨,具备婚嫁资格,死后才能通过彩虹桥,进入祖灵应许的安息地。如果织艺卓越,甚至进一步开发新的图案、技法,她便会在部落中获得特殊的敬重,泰雅族的织艺也在这样的气氛下,代代精进。
传统的泰雅织女习惯使用“水平背带织布机”(俗称坐机),织布时,妇女坐在地板上,以背带环住腰身、双脚蹬住机身取得固定,完全以人力操作,将图案按部就班交织在布面上;使力的均匀与否,也决定着布料是否质感均匀、充满张力。
技艺概述
泰雅编织的技巧随着传统文化式微而一度没落,然而近几年来,不少妇女重燃织布热情,就连年轻女子也勤于学习,使这项祖先的技艺得以传续发扬。若干编织工作者更将其工作室开放参观,俨然成为外界了解泰雅文化的一扇窗;而制作精美的布匹,也常为收藏家所青睐,成为深具价值的艺术品。
泰雅族的编织图案因不同族群而有差异,例如花莲太鲁阁的赛德克亚族喜以白布为底,织上连续的菱形小纹,乌来一带的赛考列克族群偏爱红、黑、蓝色,图案以横向纹路为主。这些纹线皆具特殊意义,或代表着族人的迁徒路线,或述说着家族历史,其中最普遍出现的图案,便是象征祖灵眼睛的菱形纹。和平地人接触后,泰雅族人也将棉纱或毛线运纳入其织布,作法是将染过色的毛、棉线料配置在纬线上,运用“夹织”手法挑出立体花纹,使布匹更具有层次感。
近几十年,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的服饰只有在祭典、嫁娶或表演等特殊场合才得看到,泰雅族的编织工艺也面临式微。近年原住民文化热潮兴起,随着族群意识的觉醒,传统工艺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些现代的织品多以“高机”替代坐机,线料也多半选购现成的尼龙、棉线。好处是效率增高、布宽加大,色彩也更多样了,然而编织工作者也体会到,没有了传统坐机“人机一体”的互动感。编织出来的布匹缺乏生命力;化学染剂染出的色线过于刺眼,也无从表现泰雅族质朴的民族原色。因此,要织出真正的泰雅织布,仍要回归传统方法,学习手工织布,甚至进一步辟地种麻、制线染色。回归传统并不代表一味复制传统图案,而是深刻地咀嚼前人的精髓,进而在样式上有所突破。
织好的布幅再依需要稍加缝制,即成为背心、披肩、绑腿、腰裙等衣饰,较隆重的,还会再串上贝珠,只是这样的技法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