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盂兰盆节的面塑与面人

盂兰盆节的面塑与面人



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娃和花卉、瓜果。
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七月十五蒸做面塑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
民间则普遍进行祭祖的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详情>”,民间称为“鬼节”。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塑,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

以原平为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着捏面人了。
常见的面人形状有:睡娃娃、爬娃娃、罗汉娃娃,大兔子,大鲤鱼等,一般是男孩送罗汉娃娃,女孩送面鱼、面兔,取“欢鱼吉兔”的寓意。相传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来走走,享受人间血食。

在晋西北一带,则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习俗。
特别是那些家有小孩的人家,或者是小孩的姥姥家、奶奶家,更是要预先蒸好面人,送给外甥、孙儿女。

相传,七月十五祭祖,本意“……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