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古老游戏:“抓子儿”和“翻绳”
最有趣的是对负者的罚例,多种多样。用一根绳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人则用手指接过来,并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据说抓嘎拉哈原是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游戏。循此反复进:行,这是需要很熟练的技巧。有一种叫“摸花针儿”,胜者把负者眼睛蒙上,把针扔到一边,让负者摸。早年的嘎拉哈是把剔出的鹿前腿腕骨里灌上锡制成;沈城的嘎拉哈则改用猪、羊前腿腕骨涂以红、绿、黄、蓝等颜色,显得更美观。
依次再将接住的钱码头抛起来,用手拾起炕上两个靠近的嘎拉哈子儿,放在嘴上用牙咬住,并同时取下嘴里咬住的前一个嘎拉哈子儿,然后再起抛接住的钱码头。另一种玩法叫“辟白菜”,更为复杂。若有人与负者感情好,可暗示针的方位;反之,则可偷偷地把针扔到摸不到的地方。
抓子儿也叫抓嘎拉哈。
翻绳又叫解股,是女孩子喜爱的另一种室内游艺。
到了17世纪初,清代在沈阳定都以后,才演变为妇女儿童的游艺,多为姐们(满族称少女为姐儿)喜好。
有一种玩法叫做“老鸽子叼”,要掌握较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玩。
玩法由抛掷改成抓,花样比以前更为繁多,如“火球儿”、“坐锅子”、“紧锅”、“慢锅”、“大把儿”、“大堆儿”等等,而且出现了抓嘎拉哈加上钱码头的玩法更为有趣,如“摈子”、“抓对”、“扒大堆”、“三漏一”、“倒肠子”等等。这种玩法,花样繁多,趣味横生,充分表现出女孩子们的灵巧手指、娴熟技艺和聪慧才智。把钱码头和一个嘎拉哈子儿同时抛起来,迅速地抓起撤在炕上的两个靠近的嘎拉哈子儿,返手接住钱码头,再去抓住抛起的那一个嘎拉哈子儿,交替进行,直到抓净炕上的所有子儿为胜。每当春节到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妇女便停下针线活,拉帮结伙地玩嘎拉哈。玩法是用十数枚古铜钱捆扎在一起,作为“钱码头”,把嘎拉哈子撒在炕上,然后把钱码头抛起来,在抛起来的同时抓起一个嘎拉哈子儿,放在嘴边咬住,迅速地以手接住码钱头。据文献记载,这种游艺活动源流很久,最早是用鹿、獐、狍、糜等蹄腕骨做嘎拉哈,随手抛掷为戏,以倒、仰、横、侧分胜负,以猪、羊赌输赢,多为男人嬉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