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舒城手工业民俗

舒城手工业民俗

给婴儿剃“满月头”,主人家要煮四个鸡蛋,一碗面。有讲阔气的人家还送给新荡刀布。木器榫头松了只能加木楔,不能用铁钉横钉,忌称为“穿心榫”。木工又分方木和圆木行当,做圆木的称箍桶匠,做方木的称榨木匠,最拿手的“绝活”,是对油榨楔子只要推几刨子就成成品,上榨不回抛。

木匠平时对工具装备、使用、放置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手乱放。斧头柄不能装成满榫,要留空头,名为“半榫子”,表示谦虚。
过去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

铁匠农历二月十五要做“老君会”,拜祖师爷。
另外,木匠做家俱尺寸,要桌不离九(酒),床不离半(伴),桌面板用三块,取“三元及第”、五块板取“五福临堂”;双扇门每扇三块取“六六大顺”,每扇五块取“十全十美”;做窗棂用单不用双,双为“分金数”,不告利;嫁妆组装,忌部件损坏。木匠上梁时,下榫只打三斧头,主平安无事。学艺期间,师傅只供伙食,不付工钱,三年学成叫“出师”,师傅要无偿地送徒弟一套木工工具。以后,每年正月,徒弟要带上礼品向师傅拜年。开工奠基须选黄道吉日,放鞭炮。正式动工要避开太岁方位,谓之“不在太岁头上动土”。一般不随意打屠宰刀具,如雇主要货,就得加倍付钱。铁业行当讲究“人不亲艺亲,艺不亲锤把子亲”。这种“绝技”只传儿子、媳妇,不传丫头、女婿。木工选料有很多禁忌,做床不用楝树,叫“生不入楝(殓)”;做方桌不用桑树和香椿树,因“桑”与“丧”谐音,香椿树为树王,接祖时祖先不敢来家;房梁不用栎树,叫“头不顶栎(力)”;做门坎不用梓树,叫“脚不踩梓(子)”。

瓦匠又称“泥水匠”,最讲究“穿房入库见钱不动心”的职业道德。瓦匠出师后方可承揽工程。
铁匠铺的红炉要砌在门口的右上方,称“上首”,红炉熄火后不得放其它杂物,表示对老君的炼丹炉的尊重。干活时师傅拿小锤在铁砧尾部或翅上敲两下,徒弟得赶快跑到炉前抢大锤,但不得空敲铁砧顶,那叫无生意“打空”。做寿材砍第一斧,木屑要蹦得远,主长寿。学木工手艺要先拜师,请中人(介绍人)和师傅喝“拜师酒”,立契约,徒弟中途不得拜他人为师。屠户过春节期间,要把刀具整齐地放到筐内,谓之“一刀顺”、“不乱刀”,平时他人不得靠近刀具更不能乱翻刀具筐。屠户在乡下杀“年猪”时,要一刀致命,忌杀二刀。流动理发的“剃头担子”,扁担[¡]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独特的民间乐器,源于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于壮族民间舞蹈伴奏。在全国各地区…详情>不长,必须是三尺六寸二厘,挑担经营时,扁担前要空一截,为路迂的和尚挂衣物用。

屠户又称杀猪匠,一般都为家传手艺,农历七月十三,停业祭祖。
铁匠为人家打寿圈或嫁妆盆箍,要讨喜钱。打棺材钉能钉住材(财),打屎刮子能屎(始)刮(发)可以起家,铸犁头能避邪,都是“吉利”活。群众中有“喂你(指猪)吃放你睡,到头只有一刀罪”的说法。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如城关镇的舒席,孔家集的蔑货,晓天的方铁(又称豆腐铁)、油布伞、蒲扇(又称扇筋),庐镇关的铁锅,干汊河的菜刀,桃城(溪)的斧头,中梅河的烟袋头子(又称严德金的烟袋头子),三河镇的花干子,张母桥的挂面,山七的干子,河棚的橡栗粉丝,平田的桑皮纸,沟二口(今舒茶)的竹椅、竹凉床和西山的盆桶、竹扫帚等手工产品都颇具盛名。
顾客理完发后师傅还要为之捶背或按摩。农村理发匠各有雇主,随遇而餐,无需付钱。过去瓦工在砌高层建筑时,脚手架上要挂一块红布或红绿两色布,名曰“哨刀”,以警戒他人不可乱动。

理发工又称作“剃头匠”,店铺门前常设借风力能自行转动的标志。
出处/作者:汤光升(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