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端午节习俗
儿童自小端午起系百索绳,穿虎皮褂裤及虎鞋,胸前佩戴盛有熟鸭蛋的小网袋。但根据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对于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妇女则在发间插红绿绒针。传说洗过此澡不但能避邪,而且能使人一年不生疥疮等皮肤病。
中午泰州人家均置办酒肴赏午。借助于菖蒲与艾草驱邪的同时用它们的气味还可以清洁空气,消除病毒。小端午这天:家家堂前或房门口就开始张贴道士画的符箓,屋中张挂判官像并用菖蒲、艾插瓶。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
早晨,泰州家家吃粽子。说起吃粽子的起源毫无疑问是由屈原投江演变成。午后,家家烧百草汤洗澡,泰州的浴室这天也将蒲、艾放入浴池中。符箓与判官像专门驱鬼,菖蒲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代表百福,此两物合力能驱除不祥。儿童在端午节这天要“书额”,即在额间用雄黄酒涂一个“王”字,増加驱毒的功效。
明末清初时,每逢端午节有龙舟于泰州城河竞渡。
据州志记载,泰州人家过端午的习俗始于农历五月初一小端午。蚊帐内悬挂用绸、锦等制成的老虎脸儿、粽子藕、内盛雄黄与香粉的香袋等。
但在泰州包粽子、吃粽子还有另外两种意思,其一,农历五月接近各类考试的时间,包粽谐音“包中”,粽子也成为祈求考试成功的吉祥食品。
现在,每逢端午节来临泰州一带仅存的习俗有:裹粽子、插菖蒲与艾、中午饱啖、儿童系百索绳、去浴室洗百草汤澡等,其余已不复存在了。据说这样既避了邪又可以驱五毒(蛇、蝎子、壁虎、蜈蚣、蜘蛛)。其二,在泰州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它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因而粽子又是一种具有时令象征意义的食品。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