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 > 民俗节日 > 河曲河灯会

河曲河灯会

概述:

灯会(河曲河灯会),山西省河曲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样式,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2008年6月7日,河曲河灯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81。

河曲河灯会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3年9月,由中共河曲县委、河曲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河曲县委宣传部、河曲县文化和旅游局、保利文娱科技有限公司倾情打造的“河清盛世、曲著华章”2023河曲3d光影非遗河灯会盛大开启。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河曲河灯会已进入晋、陕、蒙三省区民众的集体记忆,成为河曲地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河曲河灯会已成为山西、陕西、内蒙古交会地区影响较大的民俗节日,它与当地民众的思想、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民风乡情的缩影。

传承人物

刘喜才,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会(河曲河灯会)。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会(河曲河灯会)》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河曲县宣传事务中心。

民俗内容

首先,河灯的用料是平常见到的五色广告纸,匠人用巧手将之叠成上大下小深约三寸的斗状,底部要浸过蜡,这样漂在河中不易被风吹灭,也不易点燃灯纸。其次,要用木浆纸打灯捻子和裁灯捻子,这是做灯的重要步骤之一。灯捻子做得不好,河灯容易熄灭。再次,将少量沙子用融化的蜡油粘在灯的底部,与灯捻也凝结粘连,一来防止灯被水浸蚀,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最后,灯油用河曲人常吃的胡麻油、黄油,油选上等的,火焰才明亮而耐烧。

历史渊源

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黄河岸边河曲县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河曲河灯会赋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内涵。

到了放河灯的时辰,鸣炮点火之后,船工驾驶着小船,载着制作好的河灯和准备的油桶油盆,缓缓地向事先看好的地方驶去。选定地方,抛锚停船,便将油倒进油盆,工作人员迅速抓起河灯开始“注油”,并将润湿灯捻的河灯交给下一个人,点燃河灯后,由候在船帮的工作人员迅速放进水中,任其顺水漂走。

河曲位于九曲黄河拐入晋境之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此地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年走险于变幻莫测的黄河之中,死难者无数,放河灯活动因之备受重视。又因旧时河曲地瘠民贫,乡人多有走西口谋生者,其流亡丧命于外乡者众多,家乡人以放河灯形式祭祀他们,河灯会遂稳固地传承下来,并逐步延续下来形成古老习俗。

河曲河灯会

文化特征

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来临之际,山西省河曲县人民蜂拥而至位于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处燃放河灯并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并为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祈祷风调雨顺。河曲河灯会把祭禹、悼念亡灵、祈福集结于一身,通过特殊的放河灯形式来寄托对故去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企盼,是禹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