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人日常称“清明”为“青名”。一会儿要烧草纸、阴币等物品。
扫墓的组织形式有家庭的、小集体的和大集体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墓的祭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些三牲是鸡、猪肉、咸鱼。人们称这些人“共猪肉钵”,即是共祖先。
扫墓的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拦住要其分发糕饼或糖果。在坟墓的上方、左右要挂草纸条。在以前经济困难时期,穷苦人家没有钱买三牲,便在八月半扫墓。据说,挂草纸条是给先人做请别的阴间人喝酒用的请帖。
陆河人称扫墓为“挂纸”“酾坟子”和“上坟子”等。接着就要燃放爆竹、辞神。这种做法叫“打醮蒙”。
扫墓时要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除掉,在碑记或“金罂”(装尸骨的罂)和“伯公爷”上面用石头压上对折的草纸。也有一种说法是圈地,对外宣示这些挂到草纸的地方,就是这位先人的地方。人们称这一天为“大清明”。它已成为一个节日。完后,祭品用来过月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习惯在这一天举行扫墓、祭拜祖先活动。接着,点着香火和蜡烛,由一位长者请神,带领大家进行祭拜。陆河人自然也不例外,不过,陆河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一般在“春分”至清明这一时段,选出合适的日子进行扫墓。有的因没有那么多三牲或要节省时间,就把下辈的祖先请到上辈祖先的地坟里集中祭拜。
清明,节气名,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4月4、5、6日的某一天。
在陆河,也有人在农历八月初一进行扫墓。一般一座坟地祭拜一次。还会摆放豆腐干、糖果等。
然后,在墓前和伯公爷面前摆出三牲酒礼(祭品)。扫墓完毕后,人们要集中起来吃午饭或晚饭,把三牲做菜。
广东陆河清明节习俗
出处/作者:罗新焕(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