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着的姿势如人状。所以在台湾,“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小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日,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街市上还会出售一种“月光纸”,上面会有月光、菩萨、宫殿,还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捣药。每当中秋,台湾街市上还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此习俗是要感谢土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
祭月的活动男士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后来,民间蔚然成风。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则要祭拜土地公。
祭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中国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话的黛安娜。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到了明清时代,祭月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因此,台湾中秋节积沉了丰富特色的风俗并代代相传,流行至今。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祭拜,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颂血盆经等等。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成儿童中秋节的玩具。据闻是中秋节的起源,源于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祭月后,即将此“月光纸”焚烧。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扮成商贩,或是剃头师父、缝鞋、卖馄饨茶汤的等各种造型。
台湾中秋习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