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在提升早产儿的救治和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在国家卫生部临床课题项目的支持下,相关医疗团队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先后领导了2次全国多中心协作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
2006年,全国研究协作组进行了“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全国29个协作单位对存活的早产儿2684例,胎龄小于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前一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的家长不愿意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1390位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1294位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生后于家中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方法在循证和脑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开展。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两组婴儿通过详细统计对比,在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出生体重、阿氏评分、生后窒息等疾病,两者之间有可比性。1岁時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390),常规组为35.5‰(46/1294),干预组脑瘫发生率减少了约3/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研究的结论是:指导父母在家中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将降低脑瘫发生率。
2011年,我国医疗团队又进行了降低32周以下出生小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子课题),研究的方法同上,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通过早期干预,脑瘫的发生率降低了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