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龙抬头 > 龙抬头的详细解释

龙抬头的详细解释

中国传统节日

星象寓意

“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時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上古時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龙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時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九四,或跃在渊”;孟夏为春夏之交,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九五,为乾卦诸爻当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時期。“上九,亢龙有悔”;季夏为夏秋之交,苍龙七宿开始从最高點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季秋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正西偏北隐退潜入于地面。见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吉利的兆头。
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 《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機盎然。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這時春回大地,要开始农忙了。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機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自然物候

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仰望星空,人们会发现以北极为轴,天旋地转。为便于观测,先人将二十八宿分成四份,按方位名之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北宫玄武”、“南宫朱雀”,它们与北斗“拴系”,再与北极对应,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天运行,成为观象授時的坐标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历的干支時间以及八卦联系在一起的。当斗柄指向正东方,卦在震位,是为仲春之月,万物之所出达也,万物出则天地变化可现矣。故《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经》理论,斗指正东,卦象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属木,時在仲春。当其時也,万物出达,生機勃勃。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時在仲夏之月。当其時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斗指正西,卦象为兑,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属金,時在仲秋之月。当其時也,万物丰收,天气肃杀。斗指正北,卦象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属水,時在仲冬之月。当其時也,万物闭藏,不相见也。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惊蛰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機茂发,如《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生機开始的月份,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仲春時节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時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大壮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属木,木主生发、生长,所以大壮卦对应的惊蛰节气,意味着万物开始欣欣向荣,生機盎然,大地上将出现春暖花开的的美好景象。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時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后,是万物生长的好時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天文介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仲春卯月之初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即是指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的空间变化。
龙抬头的由来与古代天象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古人又将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形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龙抬头所提到的“龙”,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七宿。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每年的仲春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點,经过一个多月時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苍龙七宿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時,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時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這苍龙七宿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時令。由于“岁差”的原因,现"龙抬头"实际時间或推迟。
“龙抬头”,象征着生機、万物复苏。中国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升起。

文字记述

《春秋命历序》曰:“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早在远古時期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時”,定天之象、法地之仪,并确定了星宿天象、干支及二十四节气。
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将从东方升起。
龙是海中神物,主要是主宰雨水,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应龙,民间的“龙抬头”节,其源头应追溯至远古。神话著作《山海经》中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相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说文解字》中解释“龙”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燕京岁時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龙抬头的详细解释

» 返回龙抬头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