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详细内容 »
史料记载
星回节与历法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時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時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星回“一词源自白语,即xinl(柴)huix(火)。
《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详细内容 »
举办時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時间
汉族的火把节
民俗文化
由于长期的历時性发展(時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火把歌调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详细内容 »
庆祝活动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時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時,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點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详细内容 »
发展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8月4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数千名民众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序幕。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四川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2013年7月31日,来自元谋县的彝族群众在火把节街头巡演上表演花灯歌舞。当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70多万彝族群众…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