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经考证,当年造桥时,“金光穿洞”的现象确为巧合,虽然后人可以科学解释,但当时并非利用了天文学原理。并且随着夕阳的下落和光辉的改变桥洞里的金光不断变换着角度,亮度和颜色直至夕阳落山。对于这一说法,有人保留质疑态度。

每逢冬至前后,颐和园十七孔桥准能锁定无数摄影爱好者的“焦点”。

每年的冬至前后,在北京西北部三山五园的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都会发生一幕精彩的自然景观,这就是“金光穿洞”的奇妙画面。


网上还有大量文章称,当年造十七孔桥时,工匠利用了天文学的这一原理,把这样的景观呈现出来,由此称赞清朝的工匠巧夺天工。



“金光穿洞”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在网上很多专家都给出过解释。
其景壮丽秀美,其色精彩绝伦。十七孔桥的修建时间为清乾隆十五年,那么“金光穿洞”如此奇景,若真是有意为之,却在此后清乾隆钦定的“燕京八景”中没有入流,这难道不奇怪吗?

专家们说十七孔桥建造之初,实则仿照卢沟桥的样式而制,桥栏上的石狮子544只,比卢沟桥还多了59只。
只有在这个时节的日落时分,十七孔桥的所有桥洞,才会被夕阳染上一抹金光,乍看就像是在桥洞里点燃了明灯。当冬至前后的夕阳照射在十七孔桥上会把十七个桥洞全部照亮,就好像在桥洞里点亮起了灯火。天文学在我国虽发源较早,但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最优先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风水,十七孔桥作为颐和园中最主要的桥梁,设计中优先考虑了现代自然科学,这一说法令人生疑。人们把这种现象称做“金光穿洞”,并且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简单来讲,日落的方位随着季节是在不断变化的,好比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美景。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