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统计楚国铜贝,发现铜贝中的“咒”字贝占整过铜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余几种很少。提出圣朱及其他数种均为点缀品。通过分析楚铜贝上的铭文,认为如果以绝大多数咒字贝为主体,其字可释为咒、读如钱的话,其余数种贝文的含义,则是对“钱”的补充说明,或名其来源(如贝),或名其形体轻便(圣朱),或名其作用和功能等(如君、行、安),当与地名、重量名等没有直接的关系。
文字形象与上大下小的钱形相结合,有点像鬼脸,于是就有了“鬼脸钱”的俗称。其实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笔者所藏的一枚就很“写实”了。当你的视线一接触到这枚钱时,看到的是瘦削的鼻梁、深邃的眼眶,额头上长长的横纹,五六绺披散下来的头发和一张正在哭泣的歪嘴,一副鬼脸就跃然眼前了。此钱的字与脸达到了有机融合,字中生脸、脸中生字、阴阳互生、浑然一体,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此钱高17.3毫米,宽12.5毫米,厚5毫米,重4.8克,青铜质,生坑出土品。
蚁鼻钱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面文,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造,未久即有刀、布钱问世,故传世数量稀少。“忻”、“匐”等多见谱录,实物罕极。
1981年 湖北黄冈禹王城出土了一个小陶罐,罐内装有蚁鼻钱,钱上有麻布腐朽的痕迹,因此专家推测,这些钱是先装入布袋,再放进陶罐中。
特大型“鎏金”,是“蚁鼻钱”中最早的币种。初期的“蚁鼻钱”形体较大,泉著拓本中最大为28毫米,后来越铸越小,在14毫米至16毫米左右。而笔者所藏的这枚“”高达41.8毫米,宽24.7毫米,厚9.7毫米,重达42.5克,为一般蚁鼻钱的15倍,如此硕大厚重的蚁鼻钱,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钱竟是鎏金的。鎏金层除靠近底部周缘已剥落外,其余完好无损、熠熠生辉。这枚钱从其形体大小和鎏金推断,可能是蚁鼻钱之王了。
蚁鼻钱上文字
钱面阴文多见为“紊”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蚁鼻钱”;也有释其钱小而喻为蚁鼻钱者。“紊”字诠释多种,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尚无定论。

历史地位
蚁鼻钱形是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式。天然贝币在商代后期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海贝越来越显得不够用,于是出现了以货贝为模本的仿制贝,有骨贝、蚌贝、石贝、铜贝等。在各种仿贝中,最有意义的是铜贝,因它是同后来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1953年在楚国境内河南安阳、山东临淄等地大量出土的无文铜币,形制均为仿海贝,面凸起,背面内凹,这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其面凸起的形制,正如宋代钱币学家洪遵所描绘的蚁鼻钱形状上狭下宽,背平面凸。从无文铜贝到铸文字的蚁鼻钱;从仿贝币仍保留有贝币上一条从上到下的齿纹槽沟,到蚁鼻钱以铸文字代替齿纹槽沟,标志着楚国蚁鼻钱比无文铜币更先进了一步,但形式上仍未完全从贝壳的形状中摆脱出来。
古币介绍
蚁鼻钱由来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学界争议
蚁鼻钱是仿贝币还是仿龟贝,钱币学界没有结论。据夏龙《币海漫游·仿贝币还是仿龟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刊载,楚国蚁鼻钱不是仿贝币而是仿龟币。笔者则赞同大多数谱录中把蚁鼻钱看作是仿贝壳形货币的看法。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出土情况
建国以来,蚁鼻钱(“紊”字)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咒”字)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西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西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相关资料
中国古钱币 | |
按形状分 | 贝币 - 布币 - 刀币 - 蚁鼻钱 - 圜钱 - 皮币 - 钱牌 - 制钱 - 王莽币 - 方孔钱 - 铜元 - 元宝 |
按质地分 | 铜钱 - 铁钱 - 银币 - 金币 - 玉币 - 陶币 - 贝币 - 皮币 - 钞票 |
文物特征
蚁鼻钱正面凸起,背面磨平。钱文的上部为两个实心倒三角形,下部为篆书“君”字的下半部。查了许多泉著,均未见此钱文。笔者初步揣测为“晋”字。此钱高20.1毫米,宽12.6毫米,厚3.2毫米,重4.3克,青铜质,黑色传世古,包浆老熟,面背均微凹,孔穿,品相上好。蚁鼻钱多为生坑出土品,传世品较少。此钱为蚁鼻钱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字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