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文化
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根据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距今有300余年。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
宗教文化
峨眉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道教佛教并存,各自发展的地方。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见《洞天福地记》《云笈七签》),佛教称之为“光明山’’(见《楞严经》《华严经》)。故峨眉山又享有“仙域佛国’’之誉。两教在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或。灭佛崇道一的影响,加以自身的演变,力量时有消长,发展时有兴衰,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也时有高下和大小之分。但总的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微。唐宋时代,两教比较盛行。延至明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无峰不寺,缁流往来;道教日趋式微,宫观几无人进祀,进至清初,道教泯灭。羽士绝踪,全山宫观改为寺庙,独尊普贤。从此峨眉山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普贤道场,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和浙江普陀诸山齐名于中外。
峨眉山背斜的内部又有众多断裂,纵横切割,形成抬升幅度不一的诸断块,其中以洪椿坪断块抬升幅度最大,造成峨眉山嵯峨的山形和诸多的断崖绝壁。
构造地貌
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为断裂所围限,系“褶皱断块山”。东南面有峨眉逆冲大断层,与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断距甚大。金顶三峰,就是沿峨眉山大断裂大幅度抬升,并经过长期的重力崩塌,强烈的流水切割,侵蚀残留下来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个单面山,东陡西缓。单面山的顶部是抗蚀力强的晚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其上面的数千米厚的岩层已被侵蚀剥掉。在侵蚀、崩塌作用下,形成了单面山东面的逆向坡,是一个相对高近800米,约20千米长的巨大悬崖——摄身崖绝壁。
人类活动
简介 | 图片 |
峨眉雪芽盛产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处,常年云雾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竞月峰下和万年寺一带。茶叶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点。 | |
峨眉山出产川贝母,为润肺止咳之良药。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冲服。使用禁忌:不宜与乌头同用。 | |
朱砂莲是峨眉山一种稀有名贵的药材,夏季游山者因受暑热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饮服,见效特快。它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辛苦。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
峨眉山苦笋具有甜脆、味纯、富含多种维生素等特点和清肝利胆、壮阳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万亩,辐射周边区县近7万亩,年产鲜苦笋12万吨,加工罐头10000吨。 | |
白蜡又名虫白蜡、川蜡,峨眉山是虫白蜡的原产地,虫白蜡属世界珍稀特产,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因只产于中国,被称为“中国蜡”,又因主产于四川而称为“川蜡”。 |
水文
综述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花溪河在西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其余4条均发源于峨眉山,分别按东、南和东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集水面积在约100平方千米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的上游,景区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赶山河、瑜珈河),临江河的支流张沟河,龙池河的支流燕儿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
土壤
峨眉山地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加之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生物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突出,成土母质变化多样,区内土壤的发展变化亦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带谱的特性。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暗棕壤、灰化土、紫色土、石灰土。
万年寺断层南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相关文化
峨眉起源
峨眉山别称“牙门山”“蛾眉山”,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写道:“南安县(今四川乐山市境内)西百里,有牙门山。”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写道:“亦曰蛾眉山,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
地貌
概况
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风景名胜
峨眉山文化遗产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的意译,也曾译为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详情>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有寺庙约26座。
岩溶地貌
在峨眉山区,特别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区,碳酸盐岩层广布,累计厚度达2000余米,且被纵横交错的断裂穿插、切割。
300万年年前
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形成如今之峨眉山。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中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
峨眉山资源植物特点为种类丰富、蓄积量小:在峨眉山面积仅250平方千米范围内拥有资源植物约2000种,占峨眉山高等植物的1/3和中国资源植物的20%;珍稀度高、特有性强:在峨眉山约2000种资源植物中,珍稀植物种类占有很高的比重,在国家保护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所列地33个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中,有29个为资源植物,占87%;品类齐全、潜力巨大:峨眉山资源植物品类齐全,尤其是在药用、观赏、食用等方面的资源植物最为丰富多样。
峨眉山区的岩溶地貌大致有岩溶峰林、溶蚀——侵蚀峡谷、漏斗、溶洞、溶蚀洼地、地下河等类型。峨眉山的七十二峰(诸如华宝山、天池峰、华严顶、长老坪等大小山峰),均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峰林地貌。峨眉山山体上部垂直渗透的饱气带,岩溶多发育为漏斗、竖井式溶洞、或塌陷成为岩溶洼地。
地下水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掩埋于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随之倒转;又由于新构造强烈上升,地表沟谷深切,一般达200~500米,更加剧了对含水层的破坏,较大地减弱了碳酸盐地层的溶蚀作用,在沟岩两岸有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沿断裂带补给深部含水层,其余补给浅水含水层后,经过不长的运动途径,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头不多,而沟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丰富。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盐类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激烈循环之裂隙、溶隙和潜水类型。因受气象因素的控制,沿沟谷流入平原,成为孔隙泉水补给来源之一。
位置境域
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105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
金顶金佛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集天地灵气,映日月光辉,俯世俗百态,圆众生心愿。典雅优美的普贤端座于白象和莲花座台上,端凝、悲悯、祥和,四方云雾飘浮缭绕着佛身,当太阳的霞光照在佛像的宝顶上时,无数的祥光瑞气从金佛上反射出来,为云海镶上了瑰丽的金边,震撼着芸芸众生的心灵,使得善男信女,莫不跪服仰望,顶礼膜拜。洗象池
洗象池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雷洞坪
雷洞坪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宋代有雷洞祠,1992年,峨眉山佛教协会再建。寺一楼正中供弥勒佛像,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名“雷洞亭”,雷洞坪岩下相传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旧时遇天旱,乡民往往来这里求雨。寺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等,云遮雾绕,人迹罕至。
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
四峨山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区北五千米,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即《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山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四川绵州人)谈禅结茅之处。
褶皱
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千米,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流水地貌
峨眉山位于中国多雨区,流水侵蚀作用十分活跃,切割深度可达1000米,相对高差达2649米,山高、谷深、沟长,谷源几近分水岭,山下为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故属深切中山区。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剥蚀夷平面
峨眉山区留有五级剥蚀夷平面。金顶、千佛顶、万佛顶是最高一级夷平面,海拔3000—3099米。第二级夷平面以弓背山、毡帽山、接引殿、雷洞坪为代表,海拔2400—2500米。第三级夷平面以华严顶、仙峰寺、天池峰、宝掌峰为代表,海拔1700—1900米。第四级以万年寺、牛心岭、大峨寺、纯阳殿、牛背山、戚山等为代表。最后一级为盆地期夷平面,海拔430一520米左右,为古四川湖盆底部原始夷平面。气候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同时气候要素的分配呈现出显著差别。
峨眉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7.2℃;海拔上升到550米,气温为16.6℃;800米为15.3℃;1000米为14.2℃;1200米为13.1℃;1600米为10.9℃;2200米为7.6℃;高度上升到3000米的山顶时,气温仅为3.0℃。山顶和城区两地相对高差2600余米,温差14.0℃。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5—0.6℃。
三峨山
三峨山又名铧刃山、西皇山,位于乐山沙湾镇西南。长13千米,宽7千米,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山顶覆盖玄武岩。东坡陡。开始形成于新第三纪末。有铜、铝等矿产。
扇状洪积平原
峨眉山麓系由冲洪积扇连成的坡积裙。峨眉平原与其北面的夹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连成一体。根据峨眉平原的形态与组成物质的差异划分为上部扇顶锥与下部冲积扇平原两部分。下部冲积扇平原部分一般无流水侵蚀现象,显得平坦广阔。
历史成因
早震旦世时期
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是一片汪洋。

二峨山
二峨山又名覆蓬山、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杂木、竹类,建有林场。土产茶叶、竹笋、桐油、生漆等,并产中药材。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南有紫芸洞,相传是唐吕纯阳修炼处。
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水系
符汶河、虹溪河为峨眉河的两大支流。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楼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带,东南流经麻子坝,至黑香洞纳自木瓜园,流径桂花场入天景乡之两河口会南源;南源称黑白二水(又名黑龙江、白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大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笋峰,流经15千米,在清音阁与黑水汇合;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经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龙江栈道(一线天),长约15千米,在清音阁与白水汇合。合流后名宝现溪,再下流3千米,在两河口从右侧注入符汶河,出龙门洞,另有源自川主乡荷叶湾的支流(赵河),经跨洪洞、袁沟后注入符汶河(峨眉河)。符汶河从源头至龙门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长约50千米,积雨面积486平方千米,总落差1000余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于落差集中的上游汇水面积小,支流较多,系树枝状水系的河流。一出龙门洞,则进入峨眉平原,水势平缓。
奥陶纪至二叠纪时期
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
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沟)和赶山河。瑜珈河发源于雷打岩,经伏虎寺、马路桥、育贤桥,至蔡沱合赶山河。赶山河源出张山,流于鞠槽称鞠家河,流于冠峨场称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河后,始称虹溪河,至胜利乡的梅大滩注入峨眉河。
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断面南西倾,南西盘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主要山峰
峨眉山主要山峰有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还有宝掌、天池、华严、玉女、石笋等七十二峰。
张沟河系临江河(古名罗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高桥再会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龙镇龙凤桥有小溪河汇入,至九里镇汇集铜管溪(又名沙溪河)于郭坝注入临江河。张沟河由西向东流,其余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临江河总落差700米,中下游平坦开阔,为单侧羽毛状水系。
山脉关系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支脉。邛崃山脉,位于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和农业界线。为四川盆地灌县至天全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自北向南主要有海拔5551米的霸王山、海拔5072米的巴朗山、海拔5338米的夹金山和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等山。山体由花岗岩、石灰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砂板岩等组成,耐风化侵蚀。山体褶皱强烈,山峰峻峭,山脊海拔达5000米以上。
武术文化
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成型于春秋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
地理特征
地质
综述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断层
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北东段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白垩纪时期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
初殿断层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段层。
大峨寺断层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动物资源
峨眉山已知动物2300多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256种,爬行类34种,两栖类33种,昆虫类1000多种,鱼类60种,小熊猫、林麝、短尾猴、苏门羚、白鹇、白腹锦鸡、灰斑角雉及胡子蛙、弹琴蛙、古叶蝶等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
所获荣誉
2024年9月,入选世界旅游名山名单。
海拔 | 土壤类型 |
---|---|
890~1000——1600~1700米 | 山地黄壤 |
1600~1700——2100~2200米 | 山地黄棕壤 |
2100~2200——2800~2900米 | 山地暗棕壤 |
2800~2900米直至绝顶 | 山地暗棕壤和灰化土 |
生物
植物资源
峨眉山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320余种,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比率高于全中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
大峨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千米,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构成了倾角在10~15度间的平坦山顶面。而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
峨眉山药用植物1645种,其中维管药用植物1612种;共有园林植物436种,主要园林植物有杜鹃花科(25种,5变种)、槭树科(20种以上);果用资源植物约100—120种,主要植物类群包括悬钩子属、茶镳子属、蔷薇属、猕猴桃属、胡颓子属、四照花属等;峨眉山芳香植物主要出自木兰科、樟科、蔷薇科、唇形科、伞形科、菊科、天南星科(菖蒲属)、兰科(兰属)姜科(姜属)等,其中樟科11属48种;其他植物——纤维植物分布在峨眉山40余科中。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唐会昌五年(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唐广明元年(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唐广明二年(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
诗篇
峨眉山,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遗产名录
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名录清单,分列如下: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 | 卢舍那观音瓷佛像 | 阿弥陀佛铜像 | 三身铜佛像 |
华严三圣铜像 | 七佛造像 | 圣积铜钟 | 普贤愿王铜印 |
智者禅师衣钵塔 | 飞来殿 | 无梁砖殿 | 清音阁 |
报国寺 | 华藏寺 | 万年寺 | 离垢园 |
中峰寺 | 仙峰寺 | 圣水禅院 | 洗象池 |
参考来源: |
古冰川地貌
作为冰蚀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残迹在峨眉山及其周围分布广泛。龙门峡上方、黑龙江一线天嶂谷上方、万年寺到清音阁、白龙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坝上方,均有两壁直立的“u”形槽谷。在有些“u一形谷之间的山岭上,还残留有刃脊、冰斗。万年寺左前方1千米的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山孤丘,高20余米,长50米,东缓西陡,为冰川谷底刨蚀残留的羊背石遗迹。脚盆坝则为一冰碛盆地,冰碛物等分布更为广泛。山麓巨大的玄武岩块随处可见,多为冰川漂砾。万年寺旁可见冰川纹泥。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南东段核部狭窄;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
水体
地表水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般6~9月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空间分布上,基本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东南部为低值区,西北部为高值区。汇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涨易涸的山溪水特点。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800立方米/秒;临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龙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859立方米/秒。
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主要有有褶皱、断层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