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据《八闽通志》和《兴化府志》的记载,元代福建进士有36人,其中兴化路(今莆田市)7人,约占福建总数的20%;元代福建举人有70人,其中兴化路9人,约占福建总数的13%。
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一些蒙古和色目贵族还是力图加以罢止,采行科举取士制度之争并未结束,其中元统三年(1335年)的科举停罢之争是最为激烈的一次,以致出现1336年和1339年的两次停罢。”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国《福建通志》均有相同的记载。
据《中国状元大典》统计,元代从延佑二年(1315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1年间(其中缺少2科,即1336年和1339年),举行16科考试(每3年开一科),共录取进士1139人。
仙游人林济孙、林亨是不是元代的状元?这是在莆田科举史上一直有过争议的问题。因此,每次开科会出现“一科两状元”的特殊情况。其实,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才在元皇庆二年(1313年)建立了科举制度,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1279年)已经有34年之久,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中断时间是最长的。
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轮修志中,不少编写者都沿用“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说法,如新编《仙游县志》和新编《莆田市志》。但蒙古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个性并未完全改变,因而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统治阶级和士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存在极大的分歧。清乾隆《仙游县志》、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国《福建通志》等志书关于“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记载纯属子虚乌有,以讹传讹。
众所周知,元代科举分为右榜和左榜,右榜状元必须是蒙古和色目人,左榜状元才是汉人和南人。而林济孙、林亨中状元的时间却是至元六年(1340年)和至正三年(1343年),这两年朝廷恰恰没有开科。这也可以在北京国子监(北京孔庙)里的元代进士题名碑上找到答案。”又载:“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榜进士第一,官至朝奉大夫。清乾隆《仙游县志》载:“至元六年(1340年)林济孙榜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
由于元军在攻灭南宋、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汉人尤其是福建人民大开杀戒,沿途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文化教育设施也多数遭到催毁和破坏,致使福建尤其是莆田的科举式微,进入一个中落时期,读书为官者寥寥无几。况且,左榜状元16人有名有姓,有籍可查,没有一个是福建人。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朝代,不但实现了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完全入主中原的愿望,而且建立了疆土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从史志记载来看,不仅《元史》没有记载“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史实,而且《八闽通志》《闽书》《闽大记》《兴化府志》等明代志书也均未记载此事;从登第时间上来看,元代共举行16科考试(停罢的是1336年和1339年),接下去的是1342年才对。
所以,经考证笔者认为,仙游人林济孙、林亨既不是元代进士,更不是元代状元。还有《莆田文化丛书·文化概谈》《兴化进士》《莆田史话》《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版的书籍,也持这一观点,以至于误导了不少读者。
福建仙游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
出处/作者:林祖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