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
有一次,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
那还用说,烧饭师太手艺又强,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清炒面筋、酿面筋面筋笋片、面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面筋、面筋炒肉丝、菜烧面筋成了日常饭菜。
无锡油面筋很出名,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油面筋早已成为无锡著名的土特产了。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上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朝仍可烧素斋派用场。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
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
无锡清水油面筋的典故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