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间传说 > 陶母教子的故事

陶母教子的故事

几年后陶丹病逝。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湛氏十六岁那年,被吴国扬武将军陶丹纳为妾,生陶侃。由于时局混乱,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携陶侃回新干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童年时的陶侃贪玩,读书不用功,湛氏用织布梭子启发陶侃,使其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从此非常珍惜时间,发奋苦读,终于成才。范逵事后感叹:“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经人引荐去外地做官,临走时,湛氏拿出一个包袱给陶侃让他带上。

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以教子有方、宽厚待人著称,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市南村(今新干县金川镇),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从小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
陶母教子故事,从魏晋开始流传至今,在其故里新干更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喂范逵的马。

一天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


教子惜阴、截发筵宾、送子“三土”、封坛退鱼乍等陶母教子故事,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展示了古代贤母湛氏善良敦厚、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
陶侃到任后打开包袱,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俗称“河布”),陶侃领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他在仕途上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送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益,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她悄悄剪下头上的长发换成酒菜。

陶侃在寻阳做鉴察鱼梁官吏时,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

陶侃因家贫,没有什么招待朋友,心中焦虑。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