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凤来叔侄的村边,马仔岭石山中,发现了一个没人发现的新岩洞,洞中有一钟乳滴成的石床圆滑生光,石幔垂吊,玉柱林立,闪闪生辉,他异常高兴。清朝所建的几座青砖结构的大型古屋如今仍在。他生性聪慧,从小勤奋好学,通晓经史与诗词文赋。马仔岭外景风光也十分雄壮绮丽,酷似一匹在跑的小马。时迁日移,以后林闻誉中了进士当官,当地人认为这一带风水好,出了进士,当了大官,故命名这洞为“闻誉洞”,流传至今。
其一,林氏族谱也讲到他喜欢旅游,晚年曾到潭水翔南、凤来叔侄处居住,观光望天岩、燕仔岩、石佛岩、天龙岩、观音岩等。有时得遂平生愿,悟破禅关鹤梦愁。在职其间,常在乡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改良农作,政绩卓著。晚年参加清朝阳江县志的编修,亦曾住在江城,常以文会友,把盏吟哦。晚年喜欢游览山水,常邀三五文人唱和,或则观光名胜古迹,奇山异洞。洞底有一条暗溪,宽3米,深约60公分,泉水清澈,常可见到鱼儿嬉水。据阳春县志记载,他在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参加广东乡试荣获第十二名举人,第二年(1721年)参加京都会试得第一百五十一名进士。
林闻誉为官清廉,积蓄甚少,告老还乡,并无豪华大宅,长居春城老家,过着平民生活。”
那么,以其名字命名的潭水凤来风景区的“闻誉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从林氏族谱,以及潭水、春城一些老人的传说中得知,有两种说法。但可惜人去书不在。
林闻誉,字体仁,号静山,又号声誉,阳春春城镇人。踏开石径苔仍滑,扫尽松阴叶尚稠。
1992年,阳江漠江诗社编写的《阳江市历代诗词选》仅收编到他的一首七律,也无诗名。这首七律是从清朝阳春县志中抄录出的,诗曰:“偃蹇韶光又十秋,登临胜地忆重游。小马之上,又有一座石山像一头奔走的大马,向着灯心塘寨的刘姓人家门前跑来,周围是良田,土地肥沃。
其二,是群众历来传说。
客旅乌纱依旧在,主人衣钵几曾留。雍正元年(1723年),就任直隶州顺天府保定县令,后升任霸州知府,摄南北两岸河员。
最近笔者曾到该洞游览过,它是坐落在凤来村委会大田头村边的马仔岭石山内,洞宽6米,长近90米,高3米,洞中的石床、石笋、石幔在19世纪60年代开磷矿时被炸毁,如今伤痕累累。说其母亲怀孕后,一直住在潭水林姓叔侄处,婴儿临盆时也不回春城老家,族人有封建思想,认为外地人在其村生孩子不吉利,故安排其母在这石洞中生出了林闻誉。
阳春闻誉洞得名于阳春进士林闻誉之名。由于他是一位才子、官人,当地老百姓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闻誉洞”,以作纪念。著有《唐人贴注》、《花笑轩诗文集》、《排律》、《杂志》等书籍行世。
广东阳春闻誉洞的传说
出处/作者:冼世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