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间传说 > “恭喜发财”祝词的由来

“恭喜发财”祝词的由来

有一次,我到一个做洋买卖的中国人家里去拜年,也讲一句恭喜发财,成了洋人过华人新年的第一人。”这是100多年前威廉亨德描写广州十三行过农历新年的情景。”说完从身上摸出金砖交给李发财看。李发财一见忙说:“哎呀!老弟,你捡到的钱财我咋能要呢?既然上面有你的名字,又是你捡到的,你还是拿回去吧!”两个人你推过去,我推过来,哪个都不要。

有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子里,见两个人坐在屋门口摆龙门阵,他正想去问问村里有没有叫李发财的人,就听见他们说:“喂,今天李发财接媳妇,你去吃酒不?”张恭喜一听,赶忙上前问清楚李发财住什么地方,直接到李发财家去。李发财家里的人正忙着办喜事,见来了一个叫化子,心头很不高兴,就把李发财喊出来,想叫他把叫化子打发走算了。
唐人元旦诗云:“富贵祝来何何遂”,可知当时好友新岁见面,多是互祝“富贵”;宋代诗人陆游曰:“行人相贺新年健”,可见古人当时已经互祝“身体健康”。至于互道“恭喜发财”,又始于何时?

据专家考证,“恭喜发财”这句祝词系广州人的“特产”,它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海内外炎黄子孙都盛行拜年贺岁的习俗,互祝“新春快乐”、“万事胜意”、“身体健康”和“恭喜发财”等等。这一习俗,源流深远,可以追溯到唐宋年代。
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许多外国的商人来到广州做生意,开办洋行,招收了不少中国人到洋行工作。

据说,一位自称“老中国通”的洋人威廉亨德,从英国伦敦来到中国,曾住在广州,参加美国人在广州开办的旗昌洋行,先当店员,后成为股东之一。


张恭喜找了个破烂背袋背起,装成个叫化子的样子到处去打听李发财。不知道走了多少天,也不晓得走了多少路。
但我由于年轻好奇,对于中国人拜年的打拱作揖,大讲‘恭喜发财’特别感兴趣。我想,这些吃洋务饭,做洋买卖的商人,可能由于发财心切,才发明了这句祝词。

威廉亨德于1842年退休回国,写了《洋人在广州》一书,其中一段提到:“在满清时代,广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务饭的中国人,每逢过年的时候,都会到洋人的商馆去拜年,这些贵宾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手里拿着一具帖盒,入门便是打拱作揖,口里不停讲着‘恭喜发财’。”

“在当时,只有吃洋务饭的人到商馆里来拜年;商馆里的洋人,一向是不回拜的,因为这是中国人过新年,不属于洋人。


一晃过了好几天,张恭喜怕家里人担心他,就想早点把事情办了回去。他悄悄地对李发财说:“老哥,其实我不是叫化子,我的儿子挖地的时候挖到了一匹金砖,上面刻有我们两人的名字,我才装成叫化子到处找你。

李发财还说啥不让张恭喜走,留他再玩几天。

过了两天,两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堆乱砖头前,只见那匹金砖在里头闪闪发亮,再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很多金砖,而且那些金砖上都刻有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李发财是个很好客的人,他不撵叫化子走,还把他请进屋里吃酒席,晚上又留他跟自己同睡一床。第二天还一再留他多玩几天。李发财推不过了,只好说:“老弟,那上面既然有我们两个人的名字,那我们干脆平分算了。”李发财找来一把大刀,一刀砍下去,金砖不晓得跳到哪里去了,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两人却一点不后悔。张恭喜心头也很高兴,把金砖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久,见金砖上还刻了几个字:“张恭喜、李发财”。张恭喜是个不贪财的人,他对家里人说,要去找李发财平分金砖。据推测,当时洋行发给中国雇员的薪金,大都是跟洋行每年利润的高低紧密相联的,生意好,薪金就多些。所以祝愿雇主发财,也就是在心里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多赚点钱,生活过得好些。

关于恭喜发财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张恭喜的老人。有一天,他儿子出去挖地的时候,挖到了一匹金砖,便高高兴兴地把金砖拿回家交给了父亲。
可见当时广州人已开始互祝“恭喜发财”了。

根据考证,这是一本最早记有“恭喜发财”一语的书。
他们都发了大财。

后来,人们为了讨吉利,到别人家里去玩时,都要说声恭喜发财。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