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径23~28厘米,鼓底直径23~31厘米.中腰最细处直径11~15厘米,常用于象脚鼓舞或节日庆祝。据说鼓音长者,可打一槌鼓将衣服钮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钮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长象脚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达190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
小象脚鼓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小鼓外形有如矮脚怀状,高仅30~40厘米,应用不如大、中型鼓广泛。以鼓音长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时鼓尾摆动大小为标准。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
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
中象脚鼓舞步扎实稳重刚健,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
中象脚鼓一般用拳打,个别地区用槌打。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一般为二人对赛。
长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它没有更多鼓点,一般一拍打一下,个别地区左手指加打弱拍。
象脚鼓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