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概况
人口为308839人。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丽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世袭丽江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袭土知府改为土通判。
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