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舞蹈流传至今。宋代有扁担[¡]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独特的民间乐器,源于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于壮族民间舞蹈伴奏。在全国各地区…详情>舞、采茶舞、捞虾舞[¡]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一般表现的是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时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详情>、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壮剧[¡]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剧又叫“壮戏”,旧时壮族自称“布托”,…详情>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壮族文化艺术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