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出嫁,要请蔑匠师傅精心编织“茶背篓”(又称“密背篓”)作陪嫁。”过去有“背老大、挑老二、挎老三”之说,土家人对背篓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成名曲《小背篓》唱的就是这种背篓情。
土家族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的;摘苞谷、粟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象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大山险峻,坡陡路窄,勤劳智慧的土家人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能随身而行的各式各样的背篓。“茶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其做工往往成为娘家家境和眼光的标志,亦是新娘巧手勤劳的“品牌”。山寨土家族孩子都是在背篓里长大的,“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穿成一个能置物体的空架,用蔑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木棒将篓底撑住,人作半卧势,叫“打杵”。女儿生了孩子,娘家要做一个“娃背篓”(又称“娘背篓”)作为送给外孙的礼物。
因此,土家族也被人称为“背篓上的民族”。在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背篓对于土家人来说,可以比作沙漠之骆驼、江河的舟楫,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土家族背篓中有一种专供男人挑苞谷的“撑篓”,由一根扁担[¡]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独特的民间乐器,源于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于壮族民间舞蹈伴奏。在全国各地区…详情>将两只高3尺、径长1尺2的篾篓串联起来,苞谷插得紧扎扎的,挑在肩上便于下坡陡崖。
背篓是土家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土家族背篓是土家族平常劳作工具,聪明的土家人根据不同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不同的背篓,背水用“水背篓”,洗衣用“洗衣背篓”,打猪草用“粗背篓”,收粮食用“扎背篓”,上山砍柴用“背架子。
土家族背篓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