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无量山彝族母虎舞

无量山彝族母虎舞

蛇舞和穿山甲舞无声音但很突出,用巫师全身舞动来表现,十分精彩。

舞蹈中最为突出动作就是母虎舞,由为首女巫一声长啸,腾空跳跃而至以显示猛虎的威风,其他男女巫则表演被虎追扑的各兽惊惶奔逃的状貌。


宝华镇虎街村每隔三年的首月即虎月的第一个虎日,远近各彝族村联合举行一次大祭,全村巫师也集于此。
这纪日十二兽的粗线条全身轮廓像,每兽的大小与上端的母虎头约相等。

如今红及国内外的无量山南涧彝族跳菜、哑神之舞、彝族打歌等音乐和舞蹈具有强大的听觉震憾力和视觉冲击力,成为大理、云南、中国乃至世界歌舞的“瑰宝”,都是由无量山彝族母虎舞继承演变而来的。
当地彝族人哪家牲畜生病,就自行在该畜属日到山神庙祭祀。

当天夜晚,庙外有彝族男女青年歌舞,表示欢庆以母虎神为首的纪日十二兽神的降临,气氛欢乐。


无量山彝族母虎舞集祭祀、舞蹈、娱乐为一体,它在原始宗教、社会组织、原始戏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彝族十月太阳历、十二兽神历法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持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戴虎头面具,紧跟她后面的一个男巫则腰插虎尾。
母虎舞又叫“十二兽舞”,彝家人自称“罗嫫捏姿”,早于公虎舞,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虎街村。这也是彝族“虎”“龙”图腾崇拜的缘由。由此可见,无量山、哀牢山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无量山彝族母虎舞及跳菜舞、哑神舞、打歌舞等歌舞,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根源和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白天,由年长的巫师立祭,将所祭羊头割下投入龛前火塘烧烤后,剥取额骨占卜。
在巫队一侧由一男巫手持葫芦笙[¡]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详情>如果额骨出现彝文“羊”字的裂纹便预示母虎神将于当晚降临,举行空前盛大的“虎”舞,以乞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庙内由年长女巫为首,率领群巫(十二人,一人代表一个兽)举行以母虎为首纪日的十二兽神的舞蹈,气氛庄严肃穆。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无量山彝族母虎舞有着比较古老的、原始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狩猎、牲畜、农耕生产及在此基础上对兽中之王“虎”特别是“母虎”的图腾崇拜。始至今日,在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村寨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山神庙,都有祭祀虎及十二兽的传统,农历七月十三日有祭祀山神的习俗。虎舞分为母虎舞和公虎舞。
彝族是虎的民族,彝语称虎为“罗”,彝族人自称“罗罗拔”,即虎的民族。
虎舞是为纪念彝祖和图腾的舞蹈,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活化石”。

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中间,南涧县宝华镇虎街村山神庙中的《母虎日历碑》,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十二属相轮回纪日的最早记录。
虎街村山神庙的正壁的上端绘一黑色大母虎头,母虎头左下侧起依次绘虎、兔、穿山甲(学名龙鲤)、蛇、马、羊,右下侧起始绘猴、鸡、狗、猪、鼠、牛。
出处/作者:吴家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