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客家童谣赏析之《拉锯》

客家童谣赏析之《拉锯》

送:往对方推锯的动作。

4、细人:小孩。
不吃不吃,吃二百。(云南省昆明市)

拉锯,扯锯,外婆门口有好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今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山西省汾阳市)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就是不让外孙去。
锯,音jù,用薄钢片制成有尖齿可以来回拉动割开木头或金属的器具。

3、拉:往自己胸前拉锯的动作。
快快高:快快长大。

5、高哩:长大了。
带猫儿去,带狗儿去,就是不带妞妞去。(北京永定河一带)

拉拉锯,扯扯锯,外婆门口唱大戏。
版本非常多,今选择刊录数则如下:

拉锯,扯锯,姥姥家唱大戏,拉倒一棵槐树,抠个鸦雀蛋蛋。(山东以及东北各地)

拉锯,送锯,姥姥们唱大戏。


非客家地区的《拉锯》,主题是外婆家门口唱大戏,谁去做客,穿什么衣服去做客,自然成为歌谣的主要内容。

客家童谣《拉锯》的起兴方式一样,但内容主题却大不一样,侧重祝愿“细人”(小宝宝)快高长大,并前程远大。
外婆叫闺女,外公请女婿,小外孙急得也要去。外孙女没啥穿,穿她娘蓝布衫,小外孙没啥戴,戴他爹那烂帽也不赖。请我狗狗来看戏,没得哪样吃,买个包子夹狗屁。屁!屁!屁!(具体流传地区不详)

拉锯,还锯,家婆门前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好吃的,青菜罗卜也可以。
害得外婆没处睡,燎窝旮旯里当瞎睡。铺笤帚,枕棒槌,特儿特儿打鼾水。因此可见客家的人文关怀,总是无处不在。


注释:

1、赣南客家童谣。

2、拉锯:反复拉动木锯。
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安徽省五河县)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迎女婿,小外孙女也要去。
(河南省孟州市)

“拉锯”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互动游戏,主要是父母、长辈与婴幼儿之间的一种亲子活动。两人对坐后,双脚自然盘曲,双手互相对握,随着儿歌节奏做出两人拉锯似的前俯后仰动作。
上臂弯曲时身体后仰,上臂伸直时身体前倾,你来我往。

“拉锯”游戏的经常开展,不仅锻炼了宝宝的上肢力量,还有益于宝宝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的培养,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拉锯》

拉锯,送锯;

你来,我去。

拉一下,送一下;

细人快快高,

高哩骑白马。
(具体流传地区不详)

拉锯,扯锯,外婆啊门上唱大戏。请姑娘,换女婿,不说理的大姐儿也要去。
哩:时态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赏析:

《拉锯》是一首广泛流传于中国不同族群之间的游戏类童谣。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