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淮北市杜集区风俗民情

淮北市杜集区风俗民情



一、岁时节日

春节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家有老人去世不到三年的,余哀未尽不蒸灯,每户近邻给送去几个。腊月初八日用小米、花生、粉条、豆腐、馓子、白菜等熬制“腊八粥”,现小米已改为大米,“腊八粥”抹在果树上盼望来年果子结得像小米饭那样稠,此俗延传至今。建区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有风俗中违背科学、封建迷信、陈腐保守的部分逐渐被革除。“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且杜集区地接市区,现代城市的文明不断濡染区民,当地民俗社风也逐步趋于科学、文明、健康、向上。除夕贴春联,打扫卫生良俗依旧,但不再设香案、敬天地神,放“拦门棍”。灯点亮后,“照照眼,不害眼”。零时整,家家燃放鞭炮迎接新春,预祝来年一年好运。近十几年来,儿童的灯笼已由篾扎纸糊变为塑壳灯笼,形状或鲤鱼、或动物、或水果,千姿百态。燃放各式各样的“花筒”、“起花子”,如“蝴蝶花”、“小蜜蜂”、“云雀”、“十珠连环”、“一步登天”、“蛟龙出海”等,五彩缤纷,奇艳无比。

杜集区地处萧、濉两县结合部,兼有萧南濉北的风俗民情,且互相杂糅产生变异。
面灯点过后就可以吃,两条“龙灯”只能等“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吃。二十三日打糖祭灶,送“灶老爷”上天,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七、八日家家蒸馍,而且蒸得“吃出正月”、“吃过二月二”,此弊俗已革除。现在虽招待不成问题,但初七各机关都开始上班,农村生活节奏加快,没有了拜年的时间。随着电视的普及,几乎家家吃了团圆饭之后,即匆匆围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给孩子压岁钱。灯笼内也不用蜡烛,而是装上灯泡,杆上装有电池、开关,既安全又不怕风吹。

正月初一,到长辈、邻居、亲戚家拜年风习依旧,但不再跪揖,所带礼品也渐趋时尚、高档、有益健康,相互问候多是工作、学习、就业、收入、身体状况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灯节,家家忙着揉面蒸灯,灯数多少不等,另蒸“钱龙”、“仓龙”两条龙灯,盼望二龙“驮钱驮粮”。
拜年大多在初七之前依亲戚的远近和重要程度安排顺序,因为“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往外拉”一一家里没菜了。
当地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面灯上锅前在侧面捏出记号代表月份,一个记号代表正月,两个记号代表二月,出锅后,哪个灯里水多,就认为哪个月份雨量大;点燃后,哪个灯亮火旺,就认为哪个月运气好。近市区的城镇居民,也有一些家庭在饭店酒楼预先订桌,除夕夜全家人在饭店团圆看节目。每个屋里都放一盏,各个角落都照一照,“墙角旮旯都照到,不生蝎子虫子”。

儿童在元宵节极为活跃,挑灯笼,放花筒,玩式繁多。
杜集区旧俗,过春节称“过年”,“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入腊就是年”。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