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亳州民间习俗:农历五月挂香包

亳州民间习俗:农历五月挂香包

心中好生奇怪,忙问:“这孩子什么时候这样哭闹的?”

妇女说:“早晨把他喂饱放在床上,我到地里忙活去了,大约一个时辰,回来就听他哭闹,哄着不听,给乳不吃,哭闹不止,半天喉咙都哭哑了,也不知是生了什么病。


一试,真的有效,凡是戴了药袋或药包的一个夏季都安然无恙。


事后不久,又遇上几个虫子入耳的孩子。
一位妇女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慌慌张张来到华佗的药铺,大声疾呼:“华先生,请你快给孩子看看,他一个劲儿地哭闹不止。

华佗把孩子周身上下细看了一遍,结果啥毛病也没找到。
孩子立即停止了哭声。
每到农历五月来临,亳州的街头小摊上都会有各色的香包任人选购。
为了气味好闻,后来又用些芳香的草药,称为“香包”、“香袋”或“香囊”,缝长条系在颈脖上的称“脖香”。”妇女随把孩子放在床上。从此,互相传开了。人们年年到夏季都给孩子缝药袋或药包戴在脚脖子、手脖子和颈脖子上。

有一年的端午节,华佗和徒弟们正吃端午饭。
华佗想:这些虫子,对人的危害还真不小,这完全可以预防,我想个法子试试,随取些杀虫力较强、气味较浓的驱虫草药,叫徒弟将该草药放在惠夷槽内碾碎,叫夫人缝些小布袋或小布包,把药沫放进小布袋或小布包里,将其系在孩子的三脖(颈脖、手脖、脚脖)上,来防止虫子叮咬或钻进孩子耳朵里。
华佗看了一会儿,灵机一动,说声:“不好,这孩子耳朵里可能有虫!”说罢,把孩子抱到阳光下,对准耳朵一看,一条蚰蜒(又名百足虫)在里边乱动,随拿镊子夹了出来。只见孩子边哭边摇头,手抓足蹬。说起香包的来历还和神医华佗有关。

华佗听后,用手一指说:“你把孩子放在我这床上,离开远点。
华佗说:“哎呀,好险呀,如果迟了,这虫子钻破耳膜,进入大脑,孩子就没命了。因为这个方法是在五月里兴起的,在亳州一带,每年到农历的五月都给孩子缝香包或脖香,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出处/作者:张延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