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阜阳市人民的生活习俗

阜阳市人民的生活习俗

布袜纳底、短腰、敞口,底纳花纹图案。初婚女子纳袜底,工艺精巧,有表达爱情之意。颜色以蓝、白、黑为多。其样式,上衣袍褂左大襟,单衣对襟布扣,裤子宽裆直简大腰。

鞋 城乡男女,喜穿布鞋,家庭妇女以做全家人鞋子为已任,样式和制作的美丑,常常代表着女工的巧拙。男鞋尚黑色,女穿绣花鞋,男鞋底白色,出嫁女鞋全红色。
还可用面糊做成煎馍、煎饼。过年或喜期做圆蒸馍,顶上点红点,内包大枣或麦麸子,象征“早”、“福”吉祥。解放初期,城市妇女多穿列宁服,男同志穿中山装。仍以土布、洋布为主要衣料。职工干部穿蓝卡叽布中山装。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男女爱穿牛仔裤,女青年夏天爱穿长裙。60年代以来,都用化纤制品。70年代以来青年女子喜穿长筒袜。自从织袜机盛行,市民多穿洋线袜农村盛行棉线袜。上袜底仍象做布袜底一样讲究。城乡衣料以化纤为多,老年农民仍有穿土布的。城乡老年劳动者,冬穿大袄长袍,不扣扣子,掩襟露胸,用大布带子束腰。
城乡居民主食是小麦面,辅以大米和杂粮。一日三餐主要食物品种是:

馍 用酵子发制的叫发面馍,不用酵子发起的叫死面馍。
胶底布鞋、皮鞋、塑料凉鞋、牛津底鞋,为人们所喜爱。

旧时雪雨天,夏穿泥屐,冬穿油鞋或木底芦窝,而今已为胶鞋所代替。


衣服 人们穿衣,讲求式样美、合体匀称、冬暖夏凉,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样式、选择衣料。解放前,富裕人家的衣料,用丝绸、洋布、皮毛,穷苦百姓穿自织的土布。
农村青年妇女一度喜穿紫布胖腿短棉裤。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着草绿色军装。
劳动人们上工、下地穿裤衩。医、教、商人穿长衫。男冬装长袍大褂、女冬装半身大袄,均以带子扎裤脚。男女夏天穿汗衫子,男短袖,女长袖。男女春秋季穿夹衣,初冬时有的穿衩裤。城市富家女爱穿旗袍。近年来,城市男性中青年盛穿西装,女青年冬天喜穿针织毛线衣或呢外套。男女冬天喜穿羽绒服、皮夹克。独生子满七岁前,端午节穿土黄色衣裤鞋袜,俗以可驱邪免灾。农民家独生子,周岁内,父母向亲朋邻里要安机布头(初上机织的土布头),集数家多块,做成披毛衣;有的要多家各色布,拼成百家衣,俗以为可长命百岁。不稀不稠的米稀饭,叫“二一子”稀饭。

米饭 用大米或小米焖成,又叫干饭。
做鞋纳帮纳底考究,巧女常在底上纳花。6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妇女劳动量加大,人们多买鞋穿。发面做的有蒸馍、卷子、包子、烧饼、烙饼等。死面做的有锅巴、饼子、咸馍、油馍、烙馍等。

面条 以质分为白面条、豆杂面条、绿豆面条、手扞刀切的面条,人们最爱吃。

稀饭 有米稀饭、豇豆绿豆稀饭、红芋稀饭、八宝稀饭、咸稀饭。
小儿喜穿花鞋,以鞋头花样而名猫头鞋、虎头鞋[¡]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中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详情>等。

袜 40年代以前,男人穿布袜,女人用布条缠足。
出处/作者:安史(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