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岱仙岩信仰习俗

岱仙岩信仰习俗

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间。从1994年开始,九湖镇及田中央、大小梅溪、洋坪等村依靠群众自愿捐资,、重修岱仙岩康长史祠前殿,建成岱仙岩至漳州市区6米宽水泥路面。
宣和四年(1122年)诏赐“熙和庙”祭祀。坂上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灌溉着山下的田园,这里就是驰名海内外的水仙花的产地了。宋嘉定、绍定年间相继修葺,后圯。

位于圆山东南面的岱岩康仙祠,俗称“岱仙岩”,“仙祖庙”,始建于唐,宋代有两次修葺,是漳州最早的道教正一道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康道师(后封长史,故称康长史)始在漳州圆山琵琶坂(九湖镇蔡坂村)。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建,后废。
岱仙岩俗称仙祖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九湖镇田中央村。


《张氏家谱》记载,今琵琶坂位于蔡坂村后圆山南麓,九湖镇田中央村岱仙岩(仙祖庙)所处位置亦有“琵琶穴”。
宋熙宁七年(1074年)康长史受册封为“通英候”。后来,人们为祈求驱鬼降妖,治病求人,保境安民,得福消灾,特建仙祠祈之。修道传教,以济人为念,精通中医术,治疾救人无数,惠及漳州四邻百姓。两村民间同祀一个人,而且两村山水相连,类似慈济宫因“吴真人”出生与炼丹地的典故,而建有青礁、白礁东西二宫。建国后,岱仙岩康长史祠被龙海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殿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顶。志书上说:“其山高大雄秀,一方伟望,面开十二。祠坐南朝北,两殿,中有天井。单说其东北面山麓,有一块坡地,树木蓊郁,环绕成琵琶形状,地名就叫琵琶坂。如今,岱仙岩“仙祖”香火旺盛,被称漳州南乡“小三平”,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廿八祀祈日),四邻八乡信士游人接踵而至,一派繁荣。

琵琶坂的左手有一座庙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复修。
”俗话说“圆山十二面,面面都有宝”。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