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莎姆舞:流行于藏区的古典锅庄舞

莎姆舞:流行于藏区的古典锅庄舞



起源

卓尼系藏语,汉意为两棵油松或油松。


每年的“曼拉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一种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形似“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摇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
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曲调和鼓点,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鼓面直径约一尺、带长把、能摇动发响的双面羊皮鼓,两边各垂吊有打结的绳索。他们至诚的举动感动了神灵,天上降下了甘露……

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这里的老百姓都要跳莎姆舞,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当乡亲们虔诚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载前苦苦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优美动听。然后,人们在寨子中心的场地上点燃篝火,即兴跳唱起来,将祈求神灵的心愿用歌声表达出来。相传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处有两棵苍劲挺拔的油松。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此后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卓尼”是“召相”之变音。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

但在卓尼民间,关于莎姆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连年大旱,颗粒不收,乡亲们只得杀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灵降下甘露,拯救苍生。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藏汉走廊”,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洮河横穿县境。


莎姆舞在卓尼境内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甘南卓尼县的藏区内,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古典的锅庄舞。
据《丹珠尔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和《安多政教史》记载:1254年(藏历第四绕迥木虎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诏请,在赴京途经卓尼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将寺址选在这里。

这就是莎姆舞,一种游走于现代文明边缘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在古代,这里不仅是古羌人繁衍生息的乐园,而且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诸国以及吐蕃的交通要道。据有关研究者介绍,在“唐蕃古道”上孕育出来的这朵艺术奇葩,其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和吐蕃宗教法舞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